所谓“规模化养猪场”是指根据养猪场年出栏商品肉猪的生产规模,规模化猪场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年出栏10000头以上商品肉猪的为大型规模化猪场、年出栏3000?5000头商品肉猪的为中型规模化猪场、年出栏3000头以下的为小型规模化猪场,现阶段农村适度规模养猪多属此类猪场。“规模化养猪场”兴然崛起的背后2008年以来,我国养猪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先后经历了注水肉、瘦肉精、到前段时间轰动一时的上海黄浦江“猪漂流”事件,一次次的猪行业动荡,不仅给整个行业链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和考验,更是加剧了养殖户们脆弱的神经。近期生猪市场的反复震荡,无疑再次冲击了岌岌可危的养猪业,养猪户一时损失惨重。其中,大量的养猪散户再也无法支撑亏损局面,只能被迫退出市场,有的则难逃被规模化养猪户收购的命运。尽管国家几次三番出台冻猪肉收储政策,仍然无法完全战胜生猪市场价值规律的不利影响。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不断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规模化养猪场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即可见一斑,国家志在通过建设规模化养猪场即至整个养猪行业渗透先进管理技术和现代化设施设备的应用,目的是为发展现代化规模化养猪场经营模式,提高规模比重和效益,深入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同步发展。业内人士王冬新强调:“要发展抵御风险能力较强的大型标准化规模养猪场,有利于母猪基础群的稳定,继而有利于稳定市场,不易形成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背景下,散养户逐渐减少是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规模化养猪场”兴起的影响因素社会市场的消费决定了生猪市场的产出方式美国农业部的最新预计显示,2013年全球猪肉产量将增长270万吨,达创纪录的1.074亿吨。据了解,中国是生猪生产、消费大国,全年全国出栏生猪、猪肉产量、占全世界肉类总产量的40%。据猪e网网友介绍,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行业,决定了生猪市场的产出方式,农村散养户生产管理技术落后,生产投入与生产产出的不对等,市场消费要求必须发展规模化养殖,从而满足产业链中供求市场的正常供给。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养猪行业尽快实现规模化养猪场农村散养殖户决定了养猪业不能形成技术管理应用效应,养猪业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弱势群体。因此,生猪养殖过程不能完全市场规模化。而规模化养猪场无论是从生猪养殖政策、生猪养殖生产、生猪养殖市场等各方面都能建立和完善产销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避免生猪价格的大起大落,从而维系整个生猪生产和流通的完善稳定,利于生猪市场经济规律的健康走向。生猪行业作为一种产业链,规模化养猪是实现农户和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好办法,能帮助养殖户、屠宰厂、加工企业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化解价格“非理性”波动,最终保护养殖者的利益,使养殖户的利益增值最大化。避免“猪贱伤农”“肉贵伤民”“贵贱扰国”的猪周期出现,更好的加快生猪产供销一体化进程。猪肉价格一般呈周期性,行情波动大,散养农户抗击市场能力不足猪肉价格一般呈周期性,行情波动大,散养农户抗击市场能力不足,尤其是在“猪周期”过程中,我国许多养猪散户无法承受这场猪价震荡的痛苦拉锯,最终退出市场,而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规模化养猪场却依然坚挺,通过各种政策扶持、政策补贴,较好的规避了市场经济的恶性循环状态,维系整体行业的平衡,有利于增强养猪业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快从生猪周期性波动中解脱出来。农村散养殖户管理水平相对匮乏 抗风险能力较差农村散养殖户整体组织文化程度偏低,对养猪行业整体产业链认识模糊,绝大多数散养户并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农村散养殖户的盲目跟风,在某种程度上致使我国生猪生产始终处于“良种体系弱、饲养总量小、产加矛盾大、规模发展慢、自给率低”的徘徊发展状态。因此,规模化养猪场无论是在市场防控、科学预见和防控预警等方面都各有体系,从而能较好的保障生猪产供销一体化进程和养猪业整体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总结分析:中国的养猪行业正处在转型期的阶段,特别是生猪养殖业要想快速稳定发展,就要推进其生产方式的更新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户散养也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规模养殖将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