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回族自治县把发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作为建设高原现代农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全力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了舍饲半舍饲畜牧业跨越发展,实现了畜牧业提质增效。该县结合实际和区域特色,划分了以苏吉滩等4个乡牧业村细毛半细毛羊养殖、羔羊生产为主的半舍饲畜牧业区。以青石嘴等8个农区乡镇奶牛养殖、牛羊育肥、禽类养殖等为主的舍饲畜牧业区。通过建立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养殖区,畜牧业产业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区域优势不断突显。
同时,转变生产方式,在全县15个牧业村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各村组建专业合作社和联户经营小组,探索出股份制经营模式,核减草场超载牲畜4.5万头只,扩增舍饲圈养牲畜6万头只,通过短期育肥销售,牧民人均增收1860元,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了提升专业化水平,该县建成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小区30个,培育畜禽规模养殖户5600户,进一步提升了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发展水平。加快专业村建设步伐,目前全县建成牛羊育肥重点村31个,奶牛养殖重点村7个,羔羊出售专业村5个。为提高饲草利用率,通过围栏封育、划区轮牧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草场综合生产能力,目前治理草场160万亩,建成围栏草场220万亩。确立“增草→增畜→增收”的思路,年种饲草15万亩。积极推广秸秆氨化、微贮等技术,年利用秸秆近2亿公斤,可保证21.8万个羊单位的饲草需求,有效解决了草畜矛盾。同时,着眼优化区域布局,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实施“种子工程”,先后引进野血牦牛种公牛400头,柴达木绒山羊2000余只、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8000只。建成牲畜改良点15个,积极推广应用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术,年完成黄牛改良3500头,绵羊改良7万只、绒山羊改良0.68万只,牛、羊良种化率分别达23%和34%。为壮大产业化经营,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8家,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年加工和出售牛羊肉5000余吨,生产成品干酪素250吨,销售奶皮60万张。注重专业合作社培育和组建,53家合作社从事养殖业,占全县合作社的39%。注册畜产品商标5个,进一步提升了畜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该县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每年支付100万元,对集约经营户进行奖补,特别是2011年落实各级奖补资金802万元,为39家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场进行了奖补。同时,建立健全种养业风险保障体系,年参保能繁母猪450余头、奶牛2000余头。通过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增强了群众种养积极性,许多从事二、三产业的老板转产发展养殖业,为舍饲半舍饲畜牧业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