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的大中小城市,持续攀高的肉价已然左右了舆论的重心。广州、上海、武汉、长沙等大城市的猪肉价格在几个星期内每公斤就涨了5至8元。肉价飞涨的市场风波影响社会层面,形成了怎么才能让低保家庭吃上肉的基本问题。种种迹象不禁让人感叹:切莫吃不到肉时才想起养殖户。那么,“猪肉症结”如何才能根治?
“猪肉症结”的解决,不但代表国家宏观调控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也表明市场规律应予遵循,而不是无休止的“搞乱”。农民与市民分别站在肉价连接起来的产业两端,农民希望肉价高,市民则希望肉价低,彼此间的利益诉求就形成了冲突。对市民而言,再高的肉价也有国家扛着,可农民却很难在产业冲突中获得利润,如果长期这样恶性循环下去,肯定会脱离农民的价值付出,使得产业链分配及传递相应利润的能力发生扭曲。
前些日子,“经济半小时”节目报道了一位四川养猪大户放弃了30多年的养猪营生的情况。他粗略算了一下,自从取消农业税后,其它支出却相反多了起来。饲料、粮食从十几年前的几分几角,涨到现在的几元甚至几十元,但是猪肉价格却一直在两元左右徘徊,从未出现过大幅度的提升,使得现在每养一头猪,除去所有成本还要赔一百多元。由于肉制品加工行业成本上涨传导到终端价格上的时间要更加滞后,终端价格虽然也在上涨,但是无法企及成本的上涨速度,最终导致了猪肉价格上涨并没有如外界预想那样,让猪肉制品加工企业尝到甜头,而是将其逼入尴尬境地,但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尽管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生猪仍是企业的“抢手货”,很多企业因为原料不足而停产。
近几年,由于母猪保护能力不到位,标准化规模饲养不能得到有效推进,科技推广难度大,生猪疫病防控力度薄弱,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偏低,监测与信息引导落后,直接打击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降低了生猪生产水平,减小了猪肉有效供给。
在目前的情况下,以通货膨胀来解释肉价上涨尚显欠缺,仍需要细致的观察和调研,但无论如何,一路走高的肉价已经演变为城市中普遍的民生问题,政府力求避免肉价造成社会尖锐冲突所做的努力,真是耐人寻味。显然国家提出了两种调控目标,一是希望削弱肉价上涨对市民尤其是经济窘困的家庭的影响,二是希望将肉价上涨的利润传递给农民,以期从产业链的最前端恢复整个产业的信心。说千道万,笔者认为:应该把它交给市场化解。但是肉价调控需谨慎,千万不能牺牲农户利益。
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一定会让大家吃得起猪肉,同时农民兄弟的收入也一定会符合他们的价值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