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蛋、奶产量分别比十年前增长6倍、2倍、2.2倍,畜牧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分别增长5倍、4.5倍。这是大同市实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十年来,努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全力建设畜牧业强市交出的优异“成绩单”。那么,该市是如何打造畜牧业“升级版”的呢?调结构,由畜牧业亮相唱“主角”地处塞北的大同市,为大陆季风气候带,高寒冷凉,十年九旱,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之说,历史上属于半农半牧区,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而发展畜牧业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大同市抓住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难得机遇,全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由种植业为主向畜牧业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他们本着“强化生态优环境,种粮种草强基础,突出重点抓畜牧”的思路,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等生态骨干工程,完成荒山绿化6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58.41万亩,巩固天然草地681万亩,发展人工草地102.45万亩。
同时,全市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种植,使之从无到有发展到32.8万亩,并建成青贮池500余个,青贮、黄贮、微贮饲料50万立方米,由此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饲料保障。大同市坚持稳定猪鸡保供给,做强牛羊谋发展的原则。在抓好阳高县、天镇县生猪和大同县蛋鸡发展的同时,集中打造和提升奶牛、肉牛、肉羊产业,初步形成了南郊区、大同县奶牛产业发展区;灵丘县、大同县、左云县肉牛产业发展区;浑源县、广灵县、灵丘县、天镇县、左云县、新荣区肉羊产业发展区。如今,南郊区的奶牛存栏发展到2.34万头,浑源县肉羊饲养量已发展到76.1万只,阳高县生猪饲养量已发展到77.5万头,灵丘县的肉牛饲养量已发展到8.3万头,大同县的蛋鸡饲养量已发展到139.1万只。提档次,在规模养殖上做“文章”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规模养殖。为了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升级,大同市摈弃小而散的传统养殖方式,大力发展以养殖小区为载体的规模养殖。2002年,全市规模养殖小区仅有14家,而且还是低水平、粗放型的饲养。而到2012年底,全市牛、羊、猪规模养殖小区已达到530家,使规模养殖占到全市养殖总量的70%以上,成为畜牧业挑大梁的“主角”。其中,奶牛规模养殖场90家,这里面存栏200-500头的规模养殖场54家,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6家;肉牛规模养殖场达到40家,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家;肉羊规模养殖场达到180家,有出栏500-1000只规模养殖场51家,出栏1000-3000只规模养殖场41家,出栏30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9家;生猪规模养殖场120家,有出栏5000-10000头规模养殖场15家,出栏10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4家。在规模养殖上求突破,使大同畜牧业步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引资金,精心打造畜牧业“龙头”为了促进全市畜牧业的大发展,大同市坚持招商引资和吸引本地资本转型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两轮驱动”战略。
近年来,他们先后引进了江苏雨润集团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北京顺鑫集团两个5万头种猪繁育基地、天津宝迪集团投资10.8亿元的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项目,最近又与雨润集团签订了投资30亿元,“十二五”期间建设20个1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今年新荣区已与北京森康签订投资12亿元建设3000万只肉鸡养殖加工和3000万只蛋鸡生产项目。在引进外地资本的同时,大同市涌现出了南郊区四方高科农牧5000头奶牛、大同县鼎胜1000头肉牛、金森30万头有机猪、天佑禽业25万只蛋鸡养殖园区,左云县丰泰万头猪场、青云林牧1000头肉牛、浑源县政通公司万只黄芪羊场、阳高县玉安10万头生猪养殖等一大批具有现代畜牧业特征的养殖园区。这些引进的畜牧项目和本地兴起的养殖园区已成为大同市畜牧业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