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瘦肉精事件:农产品监管之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31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52

自双汇“瘦肉精”事件后,农产品(18.70,0.00,0.00%)质量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全民热议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每个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政府重视的头等民生。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从“三聚氰胺”到“皮革奶”,从“毒豇豆”到“毒大米”,从“小龙虾”到目前的双汇“瘦肉精”,这让广大群众疑惑:我们吃什么安全?此次“瘦肉精”事件,再次让我们产生真切感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之痛:立法不在多,严格执法才灵

首先,要找出农产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源头和真相,监管有的放矢。“瘦肉精”事件的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控制农民的养殖环节固然是一个重要环节,但农民所使用的动物违禁药品“瘦肉精”从何而来?为什么早在2002年我国就明令禁止的化学药品会不断流入生猪养殖渠道?是谁在为“瘦肉精”的流通打开窗口?在问题发生的时候找出问题的真相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群众对事件的恐慌情绪,对政府产生信任感。

其次,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调整经营方式。“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双汇提出了6条整改措施,其中一条是加快养殖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这让人听起来还是太“空”太“泛”。且不说双汇“亲自养猪”是否可行,但农产品组织化、标准化生产一定是未来的潮流和趋势。此次“瘦肉精”事件再次让我们感到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的紧迫性。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较为分散,如果出现问题,源头控制相当困难,因此今后要逐渐提高我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逐步实现“农超对接”;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建立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提高农产品监管的可行性。

最后,每年能不能有更多的“3.15”?双汇“瘦肉精”事件暴露了政府对农产品的监管之痛,为什么每年只有在“3.15”才能捅出那么多的食品不安全?难道平常就没有“瘦肉精”?能不能每月都有“3.15”,或者天天都是“3.15”?政府对食品农产品的监管,真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