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户无奈“十棚九空” 专家建议消费地与生产地共担养殖风险
岔河镇陆港村是如东县的一个规模养殖中心,“草三黄”是这里的拳头产品。尽管如东县没有疫情出现,可市场的萎缩还是让这里的草三黄养殖户损失惨重。他们受不了“养一天亏一天”的打击,纷纷清空鸡棚,用他们的话“这一次,是市场而不是病毒杀死了小鸡”。阵痛之后,已有不少养鸡户先行出招,小心地探索转型之路。
一个月亏七八万元
5月22日早上8时,记者来到如东中心菜场,此时正值市民买菜的高峰时段,可菜场深处的一排摊位却异常安静。“人们不敢吃,饭店也不敢要。别说一整只鸡,一早上连个鸡翅都没卖出去,外面的‘毛鸡’(活体草三黄)卖得也不怎么样。”卖“光鸡”(杀死的未经冷冻的白羽肉鸡)的阿姨打着毛线,菜刀放在一边,似乎许久未用。
养殖户到底亏了多少?记者又来到陆港村,用红色砖块盖成的人字形鸡棚随处可见,不过大多是空棚。“即便白羽肉鸡适合做冻鸡,可人们根本没有吃冻鸡的习惯,也不好卖。”徐长山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白羽肉鸡养殖户,他的5个鸡棚中有3个变成了杂物间。
据陆港畜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国全介绍,“草三黄”一般可以长到3斤多,每只鸡成本差不多5元,而最便宜时卖1元一斤,最惨的养鸡户一个月就亏了七八万,现在整个陆港的鸡棚呈现“十棚九空”的状态。
养鸡户欲改换品种
陆港合作社有50多个养鸡户,其中70%养殖“草三黄”,正常的存栏量是15万羽,可H7N9疫情来了之后,存栏量只剩下1万多羽。52岁的徐映友前段时间和亲家聊着聊着就想哭,5天前,他终于狠下心来,将2个鸡棚拆掉,如今只剩下几根水泥柱孤独地立着,他决定去村子附近的工厂打工。在合作社的建议下,养殖户将自救重点放在草鸡和生猪上。建造一个200平方米的鸡棚大约需要2万元,如果是改养草鸡,原先的成本和经验都可以用到,已经有一些村民完成了鸡种的更新,不过对于养猪,大家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因为鸡棚改造成猪棚后要加上水帘风扇、围栏、采食器、取水器等设备,改装费要2万多,新建一个标准猪棚更需要8万,之前的养殖经验也都没了用场。转变是缓慢的,更是痛苦的。
家禽养殖或迎拐点
如东县畜牧兽医站站长、高级兽医师王清益介绍说,如东每年有600万羽成品鸡销往上海,占如东全部产能的30%,“如果上海活禽市场能够恢复,‘草三黄’批发价就会回升。而目前‘草三黄’的存栏量很少,八九月份批发价格可能会涨到9元一斤。那时,利润的增长会重新刺激养殖业的发展,‘草三黄’的养殖不会消失。”
王清益认为,未来,围绕活禽市场是不是开放,家禽业发展会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如不开放,生产习惯和消费习惯都会改变;如市场重新开放,那么消费地应该对生产地进行补贴,“现在实际上是较发达的消费地将污染、风险都留在了欠发达的生产地,生产地从养殖业中拿不到税收,在遇到风险时又面临着极大的财政压力,消费地理应分担这些压力。”
专题:H7N9重创家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