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新闻 » 正文

重庆:穷村变身“肉牛村” “牛脾气”村民致富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20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420

 

“我是真的服气了!”近日,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村民石德文感慨地说,10年前,他有一股“牛脾气”,曾是村里坚持不肯养肉牛的“钉子户”。如今,他成了村里的肉牛养殖大户,去年赚了10多万元,今年准备再扩大规模。这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还得从10年前说起。包鸾镇宣传委员易波告诉记者,10年前,飞仙洞村还是个粮猪二元结构的穷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耕牛,但一头小牛犊要长成成品牛,至少得四五年。而且这种本地黄牛主要用来耕田,收益不高。2002年,镇里实施了黄牛改良工程。2007年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准备利用当地高山草地草坡,发展肉牛产业。“发展肉牛产业,第一步就需要换种。”包鸾镇畜牧兽医站负责人李庆文介绍,2002年后,飞仙洞村引入了利木赞牛、德国黄牛、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等8个优良品种,与本地黄牛实行人工冻配杂交,筛选出了适宜杂交的4种组合。再通过人工授精繁殖技术,培育出了一批肉牛小牛犊。李庆文说,这种肉牛品质好,有市场,而且从小牛犊长成上千斤的成品牛,仅需8个月,能大大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村民收益。但当时包括石德文在内的部分村民,担心肉牛养殖风险大,对此持怀疑态度。针对这种情况,镇上和村里挨家挨户做村民的工作,通过小额扶贫担保贷款、专技人员结对帮扶、基础设施财政补贴等方式,想方设法动员群众养殖肉牛。村民曾报昌和陈礼娟夫妇是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花4500元,买了三头老品种的母黄牛,通过配种,养殖了第一批肉牛,逐渐掌握了肉牛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

如今,他们养殖的肉牛一头头膘肥体壮。记者在他家的养殖场里看到,肉牛除了吃草之外,还吃酒糟。母牛则在草坡放养,它们的粪便还能回土,循环种植牧草。曾报昌说,这两年肉牛市场看好,通过自繁自养,他的养殖规模已从最初的“3头母黄牛”变成了现在的“30余头肉牛”。一头上千斤的成品牛收购价最高能卖2万元,一年下来赚个20万不在话下。10年时间,飞仙洞村从过去的穷山村,变成了如今的“肉牛村”。农户从过去“不敢养”,到只有一两户养,再到现在,曾经“牛脾气”的村民都加入到养殖肉牛的队伍中来。目前全村10头以上的养殖户有60余户,20头以上的已超20户。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