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青海省天峻县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新成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10  浏览次数:236

2008年以来,天峻县立足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创新观念、突出特色,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组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索出了全省,乃至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梅陇模式”,各乡镇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破创新,创建了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新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扬和推广。

一、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建全面完成。全县62个牧业社已全部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入社牧户2988户,占全县总牧户的78.7%,改变了过去分散的经营状况,破解了过去分散经营下牧民想办办不了、想干干不了的诸多难题,扭转了牧民各自为阵的生产状况下与市场不能有效对接的困境,有效提高了牧民组织化程度,草地畜牧业生产逐步走上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为今后优化畜牧业资源配置、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加快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不断创新。各乡镇在学习借鉴“梅陇模式”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突破创新,大胆探索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形成了“三产拉动型”、“联合三产型”等新型建设模式,使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向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方向转变。快尔玛乡织合赛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除草场、牲畜入股外,还将草场围栏、畜棚、房屋等基础设施全部作价入股,兴办停车场、民族服饰加工厂等三产。生格乡四个村,在一产以村为单位统营的基础上,在州、县、乡三级政府的倡导下,打破村社的行政建制,以股份制组建跨村联合的三产联合体,群众自愿将草原生态奖补资金490余万元以入股的方式建设综合楼发展三产,创办了餐饮、住宿、洗浴一体的经济实体,为下一步组建联合社奠定了基础。

三、重组后畜牧业资源不断优化。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组建,为优化重组畜牧业资源提供了组织平台,使草场、牲畜、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得到了优化重组,畜牧业生产结构更加合理,畜牧业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目前,累计整合草场1280.13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场的90.95%;按照草畜平衡的要求整合牲畜39.14万头(只),占全县牲畜存栏的55.8%。经过结构调整,全县能繁母畜比例提高到64.18%,比建设初期提高21.02个百分点;牛羊本品种选育率达到1.26%,比建设初期提高0.97个百分点,畜牧业发展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牧民群众创业激情有效激发。在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统一组织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牧民创办二、三产业的积极性和共同闯市场的热情,一大批牛羊育肥、饲草料种植、停车场、民族服饰加工厂,草原生态养鸡等社办实体应运而生,生态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得到壮大,劳务经济蓬勃发展。木里镇佐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结合村企共建活动,开办了大型停车场,并在停车场周围建彩钢活动板房,除部分房屋用于合作社办公外全部对外出租,形成了以汽车修理、超市、停车为主的商业体系。新源镇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安排7名劳动力负责饲草点种植管理,月工资1000元,2011年对1000只冬羔进行育肥试验,净收益达11.5万元。

五、以草定畜的生产模式不断发展。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中把草原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前提,结合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退牧还草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大力推行以草定畜,及时调整畜群结构,加大非生产畜淘汰力度,努力实现草畜平衡,切实减轻草场压力,使超载过牧的草场得以休养生息。截至目前,全县实现禁牧873万亩、草畜平衡1407.45万亩,完成减畜6.88万羊单位。

六、经济效益和牧民收入大幅度提升。生态畜牧业建设变革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取得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2011年新源镇梅陇村冬春草场可食鲜草量比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提高了48.6%、15.8%和7.1%。2010年对梅陇村和周边第十牧业社的240只同龄羔羊对比称重,梅陇村羔羊比十社羔羊平均体重高4.5公斤,适龄母畜都在80%左右,较入股前的45%提高了35个百分点。2012年,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29亿元,同比增长5.88%,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71元,同比增长21.1%。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