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狙击禽流感“防线”进步但非“高枕无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4-11  来源:搜狐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187

及时公开疫情、隔离传染源、扑杀风险禽类、暂停活禽交易、发布注意事项……面对新型禽流感的考验,人们看到从政府到公众,对于突发疫情的改变与提升:反应更加迅速、措施更加科学、应对更加从容。

但是,在H7N9疫情发生的当下,回望以往,一些疫病的伤痛如同一面镜子,仍照出了当前疫病防治阵线的“短板”和隐忧。

信息:少一点“捂盖”多一份主动

及时公布疫情真相,是非典后我国发生的重大改变。

3月31日,疫情首次通报。4月2日,上海立即启动流感流行三级防控应急预案;4日,上海全面扑杀检出病毒活禽;6日,暂时关闭活禽交易市场……

此次禽流感疫情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通力协作,疫情的新进展几乎是每日一报;防治方案迅速出台,抗流感新药审批加速通过;网络传言快速得到求证发布,发现死麻雀等异常情况及时调查……一系列举措赢得认同。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表示,对中国追踪并控制H7N9疫情爆发的努力有信心。

“以往发生一些公共卫生事件时,不少政府部门选择了沉默和隐瞒。”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说,错过了信息公开的好时机。如今,一些“漏洞”已逐步弥补:面对禽流感疫情考验,主动多了,被动少了;淡定多了,恐慌少了。

但是,冷静观察禽类交易量骤减、板蓝根抢购脱销等现象就会发现,“进步”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

疫情公开,但在科学全面、有针对性、通俗易懂等方面都还有待改进。沈阳认为,部分“为了宣布而宣布”的防治技术方案说服力不强、存有争议,恰恰反映出政府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应急机制尚有漏洞。

专家认为,唯有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方能稳住公众情绪、行业价格和市场供需。“这一点,对于应对突发疫情危机尤为重要。”沈阳说。

防疫:多事前预防少亡羊补牢

“重治疗、轻防疫”的观念被改变,包括疾控网络、疫情监测网络等在内的防疫体系建设得到前所未有重视和推进,过去疫情发生时我们曾付出的惨痛代价换来了这些进步。

但也应注意到,目前的防疫体系建设还主要针对的是人感染疫病以后的阶段,源头畜禽防疫环节仍较薄弱。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地方的基层动物防疫处于“缺人手、缺设备、缺经费”的“三缺”囧境,甚至是名存实亡的“空壳站”,防疫经费下不到基层,成为防疫的源头“漏洞”。

江苏海安县曲塘镇畜牧防疫站站长陈健说,一些养殖户对疫病缺乏防控和发现的设备、能力和条件,“散户多,常常一个工作人员要负责几百家养殖户,很难起到实际作用。”

流通、加工、销售环节存在防疫漏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低,都成为禽流感病毒传播的隐患。江苏海安县中桥种鸡场负责人吕玉兵说,病死家禽的处理一般完全靠养殖户“自觉”,不少散户将死家禽随意丢到了河里、沟里和垃圾堆里。

“由于监管网络不健全,一些养殖户可能绕过政府部门的检验检疫,导致病鸡流入市场,造成疫病隐患。”一家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

专家认为,应扎紧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篱笆”,扭转“网破人散”的现状,加快弥补薄弱环节,杜绝“轻防重治”和“突击免疫”。

江苏海安县农委主任周发亚说,还应加快推进家禽屠宰加工标准化建设,实行定点宰杀,规范活禽交易,减少活禽直接进入终端消费市场,加强各环节检验检疫,加大对病死家禽“无害化”处理的监管力度。

稳控:减一些盲区增一些联动

此次疫情中,疫情直报、应急响应、联防联控等防疫体系取得了效果。但目前来看,信息共享和部门联动仍然是困扰疫病防治的短板之一。

“有时候相邻省市出现了疫情,通报到我们这里已经是好多天之后了。”在此次H7N9疫情较为严重的长三角地区,一家疾控中心负责人说,虽然非典后建立了流感监测网络和传染病直报系统,但异常情况发生时,疫情信息共享还要“兜圈子”。

专家认为,农业部门管禽类养殖,工商部门管活禽市场,林业部门负责野生动物监测,容易造成部门之间联动不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件敏感度不够,被动地看舆论风向,“要知道现在很多疾病没有边界、没有篱笆,主观能动性的责任缺失,终会付出代价。”

厉曙光表示,遇到突发疫病时,应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协作防控格局,解决部门、地方之间的信息“无缝衔接”问题,实现“发现得早、控制得好、诊疗得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