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猪化浓妆,鞭炮轮番响。3月17日一大早,在即墨市田横镇周戈庄村的祭海广场上,一年一度的田横祭海节进入高潮。记者跟随船老大刘玉久,全程目击了一个普通渔民的整个祭祀过程。刘玉久家祭祀用的肥猪是提前三个月到养猪场预订的,由于捕不到大鲈鱼,祭祀用的八斤的鲈鱼是购买的养殖鱼。由于出海捕鱼的渔民减少,祭祀活动的参与者也有所缩减。肥猪提前订制,大鱼得靠养殖
3月17日早晨6时左右,记者来到位于周戈庄村的刘玉久家中,今年58岁的刘玉久向记者表示,打他记事儿起,每年都要过祭海节,当地人称之为“上网”。在刘玉久家的厨房里,记者看到了他们准备了十多天的祭品。刘玉久首先指着一头已经化了“盛妆”的猪说:“这头猪有近300斤,得4个人抬,是我们提前三个月到人家养猪场里,挑好一头让人家给我们好好养着。”刘玉久一边介绍一边和妻子把五颜六色的大馒头,一条8斤重的大鲈鱼,水果、香炉、烧纸等一起小心翼翼地放进了两个白色的大泡沫箱子里面。说起大鲈鱼,老刘有些遗憾地说,现在已经捕不到这么大的野生鲈鱼了,想要大鱼撑场面,还得去买养殖的。渔民养鱼去祭海,这在以前是根本预想不到的。
祭海的少了,游客人气却不减
7时左右,记者跟随刘玉久一家人开着三轮车,把所有的祭品和贡桌一起运送到离家1公里左右的祭海广场上,7时30分左右,刘玉久一家人开始在广场上点燃烧纸,点上香,虔诚地面朝大海磕头作揖,8时左右,6捆鞭炮被挂了起来,每一捆都是一万响,老刘把所有的鞭炮都连到一起,随着烟头触动导火索,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
记者从周戈庄村村委一名工作人员了解到,据保守估计,这次来到祭海广场的外地游客至少有6万人。
过去肥猪肉是海上“交友宴”
仪式结束后,刘玉久开摩托车把贡品运回家里。在狭小的院子里放起鞭炮,再次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祭拜后,刘玉久一家人开始整理贡品。刘玉久拿起一把斧子和一把砍刀,把整头猪从中间劈成两半儿,另一半儿分给了他的金牌搭档刘思平,今年45岁的刘思平是跟刘玉久一起组团出海的本村村民,他告诉记者,现在渔民少了,祭海的也少了。
刘玉久回忆起曾经的祭海活动,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老一辈人留下来的规矩,到现在都被改了不少,2009年之前都是村里统一组织,那时候一般每次就杀40多头猪,鞭炮都是统一挂上去,挂起来有差不多一里地长,现在都是各家各弄各的。”刘思平告诉记者:“以前在海上,不仅要防止大风大浪,还要防止海盗的袭击,所以祭海之后第二天出海,我们就把头一天杀好的猪做熟了,熬上大骨汤,在海上只要是碰到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邀请他们上来吃一顿,也算是为了互相之间搞好关系。”
文/图 记者 曹凯杰
■新闻链接
肥猪作祭品祈求捕“肥”鱼
每年祭海节过后,渔民在进行修船、添置渔具等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开始准备出海了。在青岛,红岛、沙子口、灵山岛也保留有祭海习俗。田横祭海节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祭海活动。传说明清时期,祭海前一天,渔民们先打扫龙王庙,然后各家各户把船开到村前海湾,呈一字型排开,船头都朝向大海,下锚定位。在贡品中,最重要的就是猪,肥猪作为祭祀品除了表达诚意还意在祈祷可捕到肥猪般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