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担心电压不够损坏设备,我们也敢加大投入、做大养殖了。”日前,胶南市大场镇的海产品养殖大户王飞对记者说。得益于胶南市对生态工程养殖示范基地的电力改造,这一区域的养殖供电得到了有效保证,海产品养殖业也因此步入了快车道。
一排排养殖大棚错落有致,棚内充氧机、换水系统嗡嗡不停地运转着,几个工人正在投放饵料,成群的多宝鱼在水中争抢食物……走进位于胶南市大场镇南海滩的青岛生态工程养殖示范基地,一派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海产品养殖场呈现在眼前。自2008年青岛生态工程养殖示范基地落户以来,目前大场镇已经逐渐形成了拥有110多个养殖户、200多个海产养殖大棚、年产值近2亿元的大型养殖基地。
“你们如果是去年来,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呢。”胶南市供电公司大场镇供电所所长郝永军告诉记者,由于该基地主要养殖的多宝鱼和海参对水的温度、盐度以及酸碱度要求很高,养殖大棚需要换水、充氧、照明等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才能保持用水达到养殖标准。然而,该养殖基地位于大场镇供电半径的末端,平时居民用电尚能保障,生产用电的飙高直接造成了区域用电拉起警报,电压过低、电流不足,停电成了养殖户们最头疼的问题。“停电后,设备只要停止工作2小时,鱼就会全部死掉。”胶南市大场镇养殖户崔冰告诉记者,养殖户们不得不采取分段抽水,甚至自备发电机、自备烧煤锅炉。频繁的停电还对潜水泵、充氧机等设备造成严重损坏。
为彻底解决养殖基地电压不稳问题,避免养殖户们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今年初,大场镇供电所在这一区域启动了电网改造工程,对10千伏纸厂供电线路进行全面升级,更换电杆120基,改造线路长度7.42千米,将电压由原来的最高270伏升至420伏,区域电能质量得到了明显好转。“现在自家的发电机也不用了,锅炉也不烧了,成本降低了,我们养殖户的收益也增多了。”王飞说。
线路改造以来,仅这一生态养殖基地每月的用电量就达到了200万千瓦时,同比增加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