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江门代表团最热闹的话题是什么——有关母猪!说起“母猪补贴”,现场热度一下升了。挑起话题的是江门蓬江区委书记王积俊,他说国家定的这个母猪补贴已经让区财政不堪重负。刘海代表接话说,为了多挣补贴,母猪都是从这个村赶到那个村,整个一个“母猪大游行”,都成“笑话了”。
“母猪补贴”成了热闹话题,并不出乎意料。客观来说,发放“母猪补贴”的本意是好的。对于养殖户而言,由于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养殖的风险并不小。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猪肉的价格时高时低,高时伤民,低时伤农。而猪肉作为老百姓“菜篮子”中的一个重要品种,不可或缺。相信这也正是“母猪补贴”发放的初衷所在。
可是,“母猪补贴”正如其他一些补贴政策一样,并非没有缺陷。其真正的笑点并非“数猪忙”和“母猪大游行”,我们需要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考量。
第一,可用明星代表俞雪花所说的“人还不如猪”来形容。“母猪补贴”的惠民精神,更应当用到人的保障上。对一头母猪而言,既有每年100元的补贴,还有30元的保险,还可以免费打疫苗。可是,当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之下,每位60岁的老人,每年只能享受55元的养老保险。而医疗等其他问题,还只能寄希望于新农合。因此,“人不如猪”并非笑谈。
第二,发放“母猪补贴”对于市场带来的冲击,必须要正视。生猪市场有其自然规律,国家一旦介入,生猪供求规律被打破,市场将会混乱。2011年7月18日《南方农村报》的一则报道中,一位养殖户说,他们“最需要的是稳定的环境以及行业的规范标准。宁愿国家对养猪没有免税、没有太多的补贴,只需要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令养殖户有规可循即可。”这似乎道出了养殖户的最大困扰。
以上两个笑点的存在,说明养殖业不仅是需要补贴,比补贴更重要的工作,政府还需要做很多。除此之外,关于人的权益保障,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也都需要向“母猪补贴”的“热情关照”学习借鉴,这也许是“母猪补贴”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