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媒体报道,对我们肉鸡,尤其是白羽肉鸡养殖有误解,但对行业的发展也有促进!”1月9日,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逯岩,听了记者的来意,开门见山地说。
碰撞中的促进
逯岩说,媒体前段时间的报道,对白羽肉鸡商品代养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促进了整个社会尤其是消费者对白羽肉鸡的认识。以前,大多数消费者从本身经验出发,想当然地认为,“45天出栏的肉鸡,是吃激素长大的”;现在消费者认识到,白羽肉鸡作为一个优良的品种,在正常养殖的情况下,45天长到五斤,是正常的,是几十年来科学家及养殖界科学育种、科学养殖的正常结果。
加快了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进程。抗生素超标的肉鸡,大多出栏于中小规模的养殖者,随着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这些养殖场户会逐渐退出市场,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2-3年。“肉鸡抗生素超标事件”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政府有关部门及行业内,对于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
推进了对“公司+农户”这种模式的管理要求。“公司+农户”和一体化养殖作为现阶段商品肉鸡养殖的两种主要模式,各有长短。前者方式灵活,后者整齐划一;前者节省资金,后者耗资巨大;前者管理较难,后者易于管理。两种形式在一定时间内,是共存的,本质区别在于产权不一样,而不是形式。只要提高对“公司+农户”的管理要求,进一步提高其要求,食品安全一样能保证。
系统上的布防
抗生素的使用,前提是鸡生病。所以,减少鸡生病,为肉鸡整个生长过程中提供舒适、适应其生长的环境,是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前提。“这牵扯到方方面面!”逯岩说。
首先,国家应从通过立法来布局整个大环境上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对疫区非疫区进行严格划分、防控,以阻断病原菌的传播,减少来自鸡场外部的疾病。
其次,养殖区合理布局。山东是养殖大省,养殖密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应该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再次,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步伐。标准化规模养殖,从鸡舍布局、设备安装、人员培训、技术提高等各个层面上进行防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从进苗到饮水,从温度到湿度,从饲料配比到防疫用药,都有规可循,这样就便于操作,易于管理。相反,中小型的养殖场,各场有各场的情况,几乎一个场一个样,养殖管理人员高低不一,不利于监管,极容易出问题。
同时,对科普技术、应用技术、高端技术等不同层面的养殖技术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不断地提高基层养殖人员的水平,推进整个肉鸡养殖业科学管理的进程。
另外,提高养殖门槛。建养殖场需要地方,需要钱,但仅仅是有这些很不够。再先进的养殖设备,也需要人来管理。所以,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把养殖场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养殖水平、管理水平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合格,才能发证,才能准许进入养殖行业。
小环境的控制
以上都是养殖大环境的问题,作为养殖个体,作为一个养殖场,对这些问题无法把控,能把控的是自己所在的养殖场。“小环境控制好了,也能减少肉鸡生病!”逯岩说。
从源头上控制疾病。这个源头,一个是对种鸡场的选择,因为鸡苗健康与否,决定了肉鸡的一生;另一个就是鸡舍的建造、选址。建造、选址要尊重科学,不能因为资金限制就建造先天不足的鸡舍,那样只能后患无穷。
控制好舍内环境。肉鸡养殖尤其是冬天,保温和通风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这大有学问。这是养殖者操控设备水平、养殖水平、敬业水平的综合考量。保温和通风的关系处理好了,鸡就会少生病、不生病,控制不好,一场流感就能把整个鸡场毁了。
科学合理地免疫、用药。现阶段肉鸡疾病主要靠预防,预防一靠环境,二靠疫苗,所以制定适合本场的、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非常关键。免疫程序制定,贵在适合本场,“拿来主义”往往贻害无穷。用药上现在存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药厂推销员做兽医”。一个养殖场要做到合理用药,首要条件就是摆脱推销员的依赖,要有自己的主张、见解。
适当应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调控。国内外学者对抗生素的替代品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了抗菌肽、植物提取物、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产品,尤其是微生态制剂发展20年来,越来越发挥出其对养殖业的巨大作用。适当合理应用,不仅能提高鸡只免疫力,还能改善鸡舍环境、提高鸡肉品质。
“从政府管理,到鸡舍管理,我们都应加强。管理是一种科学。”逯岩说,“细节决定成败。养鸡也是这样!”
逯岩简介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57年12月生,山东省济南市人,研究员。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82年1月至2004年7月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工作,历任家禽研究所育种室副主任、实验场场长、育种室主任等。2004年7月起任山东省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产业化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畜牧分团团长。长期从事家禽的育种及饲养管理研究工作,为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