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限抗“组合拳”
历经几轮征求意见,卫生部4月24日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84号令)正式开始实施。按照84号令,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抗菌药物将划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以控制临床抗菌药物过度使用。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部主任吴永佩表示,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抗菌药物限用将走向常态化,未来在配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上,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其实‘限抗’不是这一年内的事,有将近八年了。2004年,卫生部就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在我国运用的基本要求作了详细阐述,当时已确定了分级使用原则,但没作具体要求。这八年里,围绕‘限抗’,卫生部也出台了不少相应政策,这两年更是越收越紧。2008年、2009年,卫生部分别出台38号和48号通知,对特殊使用级药物作了限定,有十六七种。这一次的84号令,更是把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药物,用各省市自行制定目录的办法进行明确规定。这样做我觉得是对的,当然落实更还有个过程。”曾参加过“指导原则”等文件讨论的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抗生素研究所教授张永信告诉时代周报。
张永信告诉记者,“指导原则”的文件精神,在很多发达国家早已付诸实践。“比如美国,在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手册里,常用的抗菌药物不过70多种,而上海此前一般三甲医院的抗生素都有100多个品种。我国用得非常广泛的喹诺酮类药物,美国公开推荐使用的不过七八种,我国就有18种。此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头孢哌酮,就是美国开发制造的,但由于其毒副作用,美国的药物手册并不推荐使用,而在我国则用得非常广泛。”
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平均100个患者1天消耗80.1人份的抗菌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平均值的一倍多。2010年,超级耐药细菌的出现,也让人们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限抗”势在必行,绝难回避。
产业链急需积极谋变
“限抗令”冲击波正在产业链上延伸,上游抗生素原料药企业震荡得最厉害。去年上半年以来,各地抗生素制剂企业因下游需求遭抑制以及分级管理目录不明确等原因,普遍采取观望姿态,尤其是一些中小规模企业提前进入设备检修,造成上游原料药量价齐跌。
到去年年底,原料药头孢中间体7-ACA的价格为525元/公斤,较2010年最高价格已经跌去几乎一半;另一中间体GCLE价格也接近历史低位,约74元/公斤。今年3月,青霉素类中间体6-APA为170元/公斤,已经低于历史低位。
原料价格的下跌,又反作用于原料药企业。今年一季度,抗生素原料药企业纷纷选择停产保价。福抗药业、联邦制药等药企的7-ACA生产线停产,石药、健康元焦作、山西威奇达等企业的生产线则大幅减产。
业内人士表示,因为7-ACA生产线没办法转产,停工即意味着放弃。去年至今,行业内已有不少资金蒸发,其中有些大厂投资十几亿的生产线,如今也已停工。
抗生素产业链上的企业,已到了不得不积极谋变之时。“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肯定有的药厂会垮掉,品种会消失。产品是否站得住脚,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有的药物临床使用量大,质量好,价格比较合理,就能站得住脚。去年,大多数的国外制药巨头在国内的利润就没什么大的变化,抗生素也是一些巨头的重要产品。这就值得思考。”张永信对时代周报表示。
“行业洗牌很正常,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药厂。‘限抗’的方向是对的,仍将延续,就看企业如何应对。”张永信称。
转型,许是相当部分抗生素药企的“华山一条路”。事实上,不少企业已在转型途中。比如,为摆脱单一依赖抗生素原料药,2011年7月金城医药推出减肥药奥沙西坦及活性三肽谷胱甘肽。而抗生素巨头联邦制药已斥重资投入新药研发,做深做透糖尿病领域是已确定的新一大方向;鲁抗医药也积极实施兽药大制剂战略。
“抗生素生产商和经销商的转型是势在必行的,临床上确实不需要那么多抗生素。随着病家观念的逐步转变,摆脱对抗生素的过度依赖,抗生素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深度调整期,大多企业也许只有转型,才能生存。”上海卫生局退休官员邬先生对时代周报表示。
[pagebreak]兽药经销商六成利润来自抗生素
兽药中,常用的抗生素为安乃近、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头孢噻呋、土霉素、金霉素、杆菌肽、盐霉素、莫能霉素、粘菌素等20多种。60%的抗生素用于化学治疗;40%用作,不仅有预防传染病的作用,并可促进畜禽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加药保健”已是常态
养猪10多年来,罗明一直遵循这样的养猪保健方式,不敢丝毫怠慢。罗明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只有一个——预防细菌性疾病。只不过,他不明白为何十几年前的猪极好养,也很少使用抗生素,如今猪病日益复杂,“离开抗生素,猪简直没法养。”
给猪群喂抗生素的“保健方案”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欧美国家,在预防细菌性疾病方面,抗生素的确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30年来,我国养猪集约化程度加强,从一家一户的个人养猪发展到每场规模上万头的产业化模式,全国生猪出栏量从1978年的不到2亿头到2008年的6亿头。养殖密度增大,疫病成了养猪成功与否的最大障碍,蓝耳病、猪高热病等疫情的暴发,令养殖者闻病色变,这更使源于西方的“加药保健”方式有了用武之地,被各个养殖场视为养殖成功的法宝,经久不衰。
消费者希望食用的猪肉产品绝对安全,因此他们希望养殖环节能绝对禁止使用抗生素。但对于生产者来说,养殖是谋生获利的生意,精确计算投入产出才是关键。例如,某些抗生素具有一定促生长效果,就被一些国家列为饲料级添加剂容许长期添加在动物饲料中,目前我国也已批准了土霉素、黏杆菌素、杆菌肽等20多种抗生素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如何平衡两种诉求的关系,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关键所在。
而目前在我国养殖行业中,凭经验饲养、凭感觉用药,把抗生素视为预防和治疗畜禽病的万能药,在疾病高发时,盲目加大剂量使用,几乎已成为常态。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肖永红教授等专家调查推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46.1%被用在了畜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在全世界的养殖业都非常普遍,但在中国显然更为严重。
更新换代快是不争事实
抗生素在养殖业中滥用成灾,与其背后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
近一年多来,四会知名兽药经销商欧倾国(化名)极力向养猪户推广替米考星产品。而此前他所代理的氟苯尼考产品早已不在他推广范围之内。欧倾国坦言,替米考星的利润高于氟苯尼考是他改变推广计划的主要原因。据了解,由于科研证实替米考星具有一定的预防蓝耳病作用。近年来,替米考星制剂产品销售火爆,价格高,企业给经销商的利润也高。
兽药领域,抗生素产品更新换代特别快,一个新兽药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大约只有2—3年。“新兽药上市头两三年利润最高。”欧倾国介绍,新药上市初期,由于寡头企业垄断生产,企业利润至少有50%,经销商利润也有20%。随后市场竞争加大,利润空间下降,“现在,2004年热销的氟苯尼考已处于利润下降期。”欧倾国说,目前多数经销商的门店利润来源主要依靠抗生素产品的销售业绩,大约占60%,一位不愿具名的某抗生素生产企业业务员告诉记者,作为厂家在兽药门店的驻店员,他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协助门店推销厂家产品,其经济收入与产品销量挂钩。
生产企业与经销商想方设法为新药找卖点,推销新型抗生素,“三鲜汤”、“黄金搭档”等商品名层出不穷。养殖户总希望有特效药,过度依赖抗生素的防病作用。“加大剂量使用已是普遍现象。”欧倾国说,更有一些养殖户将人用抗生素当做兽用。
抗生素滥用的后果是越来越多的药物因为耐药性而失去作用,在兽药领域,抗生素快速更新换代已是不争的事实。罗明告诉记者,十年间保健用药品种已从最基本青霉素、氯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转变到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磺胺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等高端抗生素,“但保健方案不变,为了防止耐药性产生,只有时常轮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