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药鸡门”、“病鸡门”事件屡见报端,市场上也引发了对肉鸡信任危机,包括肯德基、麦当劳等多家快餐巨头也遭遇了不小冲击。《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走访销售终端、餐饮企业、超市卖场等了解到,在“麦肯”两巨头之外,肉鸡使用存在各种鱼龙混杂的现象。
鱼龙混杂
肉鸡行业所谓的以次充好,主要表现在部分餐企采购劣质鸡肉充当好的鸡肉,或者用价格低廉的白羽鸡充当草鸡、三黄鸡等价高的品种。
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金培华表示,一般来说,由于鲜度、口味不同,中餐里面一些菜品诸如白斩鸡很难用白羽鸡替代,但市场上一些以肉鸡的鸡腿、鸡爪、鸡翅等为烹饪原料的产品则很容易鱼龙混杂,这些产品或油炸或红烧,消费者很难分辨。
另有相关人士指出,一些餐企会加入多种添加剂,掩盖口味增加分辨难度。
更有一些商家采用违规肉鸡。一位多年从事肉鸡行业的研究专家告诉记者,不少问题鸡肉会流入大卖场、餐饮等渠道。
在可能存在问题肉鸡产品的现状面前,零售商们的答案基本一致:难以管控,只能看供应商的诚信度。
记者在采访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欧尚、乐购、百联等众多连锁卖场、超市类企业后获悉,尽管各个超市都会对肉类商品进入卖场时再度检验,但不可能对所有货物都检查,一般都是选择几个批次进行抽检,虽然家乐福等企业这几年成立了自己的食品安全监测中心,但大部分零售业者都缺乏完善严密的检验能力,假如送检第三方机构,成本耗费又非常大,通常一件商品的监测费用可高达数千元甚至过万元,而一件商品的利润或许才几元钱。
“零售商并非没有检验制度,比如首先我们要验厂,这是几乎所有零售卖场都会做的事情,即在选择肉类供应商时,我们要先到他们的养殖场去审核,通过我们的审核后,这家供应商才能与我们合作。等货源进入卖场后,我们也会抽检。”在一家大型国有零售集团工作数年的沈先生告诉记者。
“等商品进入卖场后,我们零售商更看重的是证件,比如检验检疫相关证明、合格证等,只要证照齐全,则一般都会予以销售。但说实话,有时候有证照并不能代表其所有货物都没有问题,关键还是要看供应商的诚信度。在海外市场,由于法律严格,罚款巨额,所以几乎没有供应商敢供应假货、劣质货,但中国市场相关处罚力度不大,假冒伪劣商品太多,光靠我们超市零售端监管根本不可能。”沈先生坦言。
整体管控落后
虽然国家在肉鸡产业链上下游监管上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包括农业部、卫生部、工商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都参与到肉鸡监管行列中,但问题依旧存在。监管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起到了一定效用,相关专家指出,以肯德基等洋快餐为例,通过批次抽检和索要检测报告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问题肉鸡流入餐桌。
在监管上,肉鸡研究专家张胜军建议,第一,终端零售环节要拿出药残标准,并且不定期抽检;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要严格淘汰。第二,国家要出台相关立法和管理条例,对龙头企业进行管控。同时,鸡肉行业要出台一些行业禁令,对内部做好行业净化。可以作为工商管理条例出台,只要国家管,养殖户就可以投诉。第三,规范上游兽药厂的药品标准,可以参考人用药的标准;因为,兽药最终还是要被人吃的。
“但这样治标不治本。”张胜军表示,“肉鸡产业根本问题在于产业模式存在问题。”
以肉鸡养殖中滥用抗生素为例,由于肉鸡产业整体管理比较落后,效益低,产品没有品牌附加值,食品环节缺少利润点,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进行以价格为主导的恶性竞争。由于肉鸡企业营销人员少、素质差,渠道都是大流通、大贸易,缺乏经营运作、缺乏精耕细作,企业肉鸡产品只能走低价、多量、随行就市的销售模式。最终,食品环节挣不到钱,只能走歪门邪路了。通过卖药、卖饲料、用病鸡等各种形式获取利益、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