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北参南养”的阵痛与反思: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1-22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59

引子:2012 年春季“海参价格崩盘”事件

随着“北参南养”的技术突破,近几年海参养殖在福建省异军突起。2011年,福建全省海参养殖产量达7600吨,较2010年前的1000吨猛增了将近五倍。2010-2011年,海参养殖的投入产出比达1∶1.7以上,个别养殖户甚至超过1∶2。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社会资本大举进入海参养殖产业,福建省的海参养殖规模急剧膨胀,2011年秋季,海参在养量又在前一年的基础上翻了将近两翻,仅宁德霞浦县2011 年刺参放苗数量达到1.5亿斤,预期产值将近30 亿元以上。

然而,就在各路资本与养殖户信心满满,准备大赚一笔的时候,市场却传来令人沮丧的消息:2012年春季,海参价格一落千丈,收购价仅50~65元/斤,比去年90元/斤的收购价下降了近一半。于是福建海参全面滞销,海参养殖户大面积亏损。

一、海参及海参产业介绍

海参,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全球有记录的海参有1100余种, 可供食用约40种 ,我国海域有140多种, 可供食用约21种,主要包括刺参科、海参科、瓜参科、芋参科的种类,其中以刺参科的经济价值最高。

海参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为海产八珍之一,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胆固醇的珍贵食品。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 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现代研究表明,海参具有提高记忆力、延缓性腺衰老,防止动脉硬化、糖尿病以及抗肿瘤等作用,药用价值极高。

刺参是我国最重要的海参品种,自然分布于我国辽宁、山东、河北、江苏等省的浅海沿岸。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展刺参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技术的研究,70年代在天然海域投苗进行人工增殖、80年代开展刺参大水体高密度人工育苗、90年代以后,刺参多形式的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日益完善。20世纪90年代末,山东、辽宁开始规模化养殖刺参,2004年达到高潮,山东和辽宁两省因此成为我国刺参的主产区。

据统计,我国年消费海参约15万吨。2011年国内海参鲜活品产量约13.7万吨, 缺口部分需要主要从香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加拿大等地进口。据渔业统计年鉴,2003~2011 年我国海参产量逐年增长。海参作为高端消费和保健品,目前仍集中在主产区和一二线城市。我国的辽宁半岛和胶东半岛占据了90%的海参养殖资源。2011年全国92%的海参产量来自辽宁和山东,福建海参占比5%。

二、“北参南养”及福建省海参养殖的发展历程

刺参主产于我国北方,辽宁半岛和胶东半岛是我国刺参的最主要养殖区。冬季,刺参在北方会进入冬眠状态,一些养殖业者把北方的参苗移到南方越冬,利用南方温和的气候与水文条件,让刺参在冬季也能生长。2005年“北参南移”技术取得突破,温州开始试养刺参。随后福建、广西等地广泛兴起北方参苗在南方的越冬养殖,此为“北参南养”的由来。

作为“北参南养”的代表,福建省的刺参试养起始于2005年,利用南北气候差异,加快刺参的生长,缩短养殖周期。2010年秋,福建地区刺参的越冬养殖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福建省的“北参南养”主要在福州、宁德、莆田三个地市的沿海进行,而以宁德的霞浦海区养殖量最大。

1. 优势。气候、水文条件适宜, 苗种生长迅速。以宁德霞浦海域为例, 当地秋冬季的水质、水温非常适宜刺参生长,11月投苗,次年4月即可收成, 周期短、效益高。北方海参春季捕捞时间为5~6月,福建省海参4月收成,上市时间与北参错开。

2. 劣势。福建省的海参养殖业,处于海参产业的最低端,苗种、市场两头在外,受制于北方市场;可养季节短,夏季前必须收获,无法保留;加工短板,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三、分析与思考

此次福建省刺参养殖产业大面积滑坡,直接原因表现在:

一是长期低温,影响参苗生长。2012年春节以后,持续低温多雨天气导致刺参生长缓慢,多雨天气更造成海水盐度下降,刺参烂嘴、吐肠、吐脏等病害频发,养殖成活率下降。正常年份1斤参苗5个月后能长到3斤,但今年1斤参苗养殖5个月后只长到了2斤多, 产量锐减。

二是成品价格大幅下调。2012年春季,福建省海参价格一落千丈,收购价仅50~65元/斤, 和去年90元/斤的收购价相比,下降近一半。而刺参的养殖成本在75元/斤左右。

上述两方面,仅为表象,而更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当属福建省“北参南养”的劣势的集中体现。福建省的海参养殖业在极短时间内的超常规发展,先天不足极其明显:缺乏上游育苗产业、中游加工产业、下游的销售渠道和终端,整个产业危机四伏,处处受制于北方市场。

其一,苗种受制于北方。福建的海参育苗技术刚刚起步,几乎所有的海参种苗来自于山东、辽宁等地的育苗企业。福建省刺参养殖规模的盲目扩张, 直接刺激了参苗价格的飞速上涨:大规格参苗(8~15粒/斤)价格从2010年的80~90元/斤,猛涨到2011年底的130~140元/斤。北方的海参育苗企业在近几年来的产业转移中,赚得盆满钵满,而留给养殖户的,只有大幅增加的生产成本与养殖风险。

其二,海参加工能力短板是硬伤。福建省成规模的海参加工企业寥寥无几,加工产值过亿元的仅有福清胜田食品有限公司一家,其余的还处于起步或试生产阶段。加工企业缺失,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意味着失去市场的定价权。福建省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刺参的可养季节短,夏季前必须收获。海参集中上市之时,只能坐等北方收购商上门收购;一旦产品供过于求,收购商联合压价就显得不足为奇。

其三,成品销售受制于北方市场。海参的主要消费市场在我国北方。北方人均有冬天进补的习惯,在海参的主产区,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以海参替代其他所有的补品。而在南方,刺参的消费仍然以高端的礼品为主,海参的餐饮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

综上所述,福建省的海参产业,或者说是海参的养殖产业,处于整个海参产业链体系的最低端,从苗种到加工,再到销售,在整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处处受制于人。其发展的大起大落,在所难免。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面对挫折,要坚定信心,困难是暂时的,前景是光明的。

首先,北方品种南移养殖已有成功先例,一是海带,二是鲍。

我国原不产海带,最早引自日本,1927年先在大连海底自然繁殖起来。1946年从大连移植烟台获得成功,1950~1951年又进一步南移至青岛落户,并在上述两地部分海底自然繁生起来。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海带人工养殖南移到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获得成功,并逐渐形成规模。

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鲍的养殖从大连逐步往南转移到山东、直至福建,北方鲍在经过杂交选优后培育出可以成功度夏的新品种,从而在南方获得成功。如今福建省鲍的产值已经占国内鲍总产值的80%,山东约占15%,大连仅剩余5%。借鉴海带、鲍两大水产养殖品种产业南移的成功经验,如果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引种、杂交选优等技术手段, 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南方完全培育出可以渡夏的耐高温海参品种。届时全国海参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水产业内有一个说法,一旦哪种海产品在南方可以规模化养殖,利润就会降下来。相信,随着“北参南养”的深入发展与成熟,产量的逐渐提升,海参也将同海带、鲍一样,最终进入寻常百姓家。

五、应对措施

作为后来者,福建省的海参产业应从近几年的发展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变以往由资本主导的“一哄而上” 的无序、盲目发展状态,借鉴辽宁、山东海参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理清未来发展的思路,扬长避短,构建属于自己的产业竞争力。

(一)完善福建省海参产业链体系,加快实现产业升级。

从产业分工而言,福建海参产业的发展之路不在于全产业链,因为没有必要重复辽宁、山东在海参产业的发展之路,而需要从产业规模优势、市场战略优势、成本控制优势上构建差异化的产业竞争力。

一要加强与北方协作,保障上游苗种供应。

采取北方育苗、北苗南养、本土育苗、南苗北养等多种形式,深化育苗企业、养殖企业间的南北合作,共同保证海参的苗种供应。发展一批本土海参育苗企业,消化吸收北方的海参育苗技术,目前福建省的连江县官坞、福清的宏峰泰等企业已经开始投资建设育苗基地,准备规模化生产刺参苗种。在此基础上,加大科研投入,引进海参新品种, 通过杂交选优,培育适合在南方海域养殖的耐高温新品种。令人可喜的是,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已计划于2013 年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海参新品种的引进与研究。

二要加快海参加工企业的发展。

鼓励北方企业来闽投资设厂。政府部门采取必要的减免税、优先提供土地等激励措施,筑巢引凤,吸引棒棰岛、獐子岛、东方海洋、好当家、壹桥苗业等优质企业、上市公司来闽投资办厂, 形成南北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积极培育本土海参加工企业发展壮大,扶持行业龙头,福州市已于2011 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海参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海参产业的发展。

三要提升市场战略,拓宽营销渠道。

充分发挥福建省海参养殖的规模优势,积极介入北方海参产业供销体系。从产业分工层面,对接北方海参产业,与辽宁、山东等地的优势企业形成供应链,优化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技术,成为品牌海参的配套产业基地。积极引导打入全国餐饮业高端消费市场,构建福建海参在餐饮渠道的市场优势。目前国内餐饮市场的海参消费,是一个超百亿的市场。对接餐饮渠道,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福建海参将开辟一个新兴市场, 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二)政府引导,整合资源, 加快品牌建设。

据相关研究,中国海参的品牌格局将在未来三年内发生急剧的变化,海参领袖品牌之争将在辽宁的棒棰岛、獐子岛之间展开;第二梯队品牌的变数极大,当前排名靠前的海参企业均有机会, 并可能出现巨无霸级的搅局者。竞争的关键是品牌战略和营销模式。这种格局对于山东、福建或者其它地区的海参企业而言,机会是均等的。

海参产品市场,无论是活品,冻品, 干品,即食产品,都潜藏着巨大的品牌机会。只有细分市场,准确定位,差异化营销,福建海参才能在不同的市场层面捕捉到合适的切入点,将福建海参的产能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最终形成产业优势。

眼下,是福建海参产业发展的困难时期,政府部门一定从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的战略高度,对于海参产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宏观上加强政府引导与监管,规范市场运作,牢牢把握住“蓝色海洋经济”这一发展新机遇,从政策、资金、宣传等多方位加以引导、扶持, 争取在几年内扶持一批上规模的加工企业,培育出几个行业龙头,创建出几个知名品牌,逐步优化、完善整个产业体系。

结束语

作为“南参北养”的代表,福建海参是全国海参行业中的一个后来者,起步晚、经营模式粗放,缺乏精深加工,种种不足,令整个福建海参处于当下的阵痛期。但是应该看到,正是福建海参,作为一个搅局者,以庞大的产量,低廉的价格,开启了海参大众化之门,让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到了海参这一高档食品,并对山东、大连海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后来居上”是每一个后来者追求的目标,福建海参不愿,也不可能永远处于整个产业链体系的最低端。相信,有了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与积极扶持, 业界人士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福建海参将在不久的将来,打破旧格局,走出困境,引领整个产业向深度加工和品牌化的方向发展。福建海参最终将在全国的海参行业占据重要位置,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