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猪周期”曝政府调控“软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13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29

最近,有媒体报道猪肉价格连续四周呈下降趋势,已跌破盈亏线;尽管饲料和仔猪价格下降,养猪大户也不愿补栏;肉商更看不到价格回升希望。农业部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从10月第2周开始,猪肉价格已连续4周小幅回落,累计降幅为2.0%;而从11月8日报价情况看,大部分省(市)生猪价格在每斤7元左右,广西、浙江等地生猪批发价跌破7元,山东部分地区则已跌破每斤6.5元甚至接近每斤6元。生猪价格下跌,让广大猪肉消费者获益,也为10月份CPI再次下降做出了贡献。或许有人觉得这是好事,但在笔者看来,猪肉价格下降并非好事,如果不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加以扭转,必然会引发民生方面的负面影响。

首先,生猪养殖周期恶性循环,需要政府发挥长效市场引导效能。前几年,生猪价格暴涨暴跌的“猪周期”带给养殖户和消费者心灵的阴影和创伤,民众记忆犹新。受消费习惯影响,猪肉已成民众主要肉类消费品,肉价高低直接关系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也成了物价指数波动的重要动因。曾经有把物价指数上涨归罪于猪肉暴涨的怪论,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足见猪肉价格高企对物价上扬的推动力了。而如今猪肉价格连续下降并跌破了盈亏线,已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养殖大户存栏越多,饲养时间越长,亏损就越大。这不仅造成了生猪养殖过剩和整个生猪资源浪费,而且会促使养殖户拼命减少存栏数和饲养数量,并使生猪养殖态势很快滑入“疲软期”,下轮肉价暴涨周期即将来临,也势必加大消费者价格上涨预期。可以看出,生猪养殖周期暴露了两个问题:全靠市场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猪养殖就难以突破“猪周期”怪圈;政府在生猪养殖上宏观引导乏力,至今尚未在全国构建完善的生猪养殖市场信息网络,无法为全国生猪养殖业提供准确的市场行情,使养殖大户对市场需求缺乏准确判断,凭主观臆断决定养殖数量和规模,使整个生猪养殖产业陷入盲目状态,无法实现生猪养殖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对此,政府在打破生猪养殖周期上应顺势而为:在全国建立统一市场信息网络,从宏观上预测市场养殖和需求信息,及时向养殖大户提供准确决策信号,消除盲目养殖,避免大起大落,确保养殖产业与社会需求的基本平衡。同时,及时完善生猪养殖补贴政策,设立养殖补贴基金,在生猪养殖处于“过剩期”和生猪销售“疲软期”,各级政府应动用养殖基金对养殖大户进行补贴,保证生产的持续性,避免供应萧条,最终消除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乱象。

其次,猪肉销售价格周期怪圈,需要政府建立长效市场调控机制。猪肉价格一头连着养殖大户,一头连着广大消费者。近几年“肉贱伤农”、“肉贵伤民”的悲剧反复上演,已让广大养殖户和城乡居民饱受“折磨”。如今肉价连续下降,消费者获得短暂的收益是不可持续的,是以牺牲生产者利益为代价的,它再次敲响警钟:如不及时逆转,必会迫使生猪养殖数量大减,造成生猪供应萎缩,从而会使消费者遭到下一轮更高肉价的报复。这种猪肉销售价格大幅涨跌的“猪周期”,似乎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一道难以突破的怪圈。仔细探究,形成这种怪圈有两大因素:一是全靠市场自动调整肉价必然会出现偏差,没有一定的行政干预就无法弥补市场天然的缺陷;二是政府在猪肉价调控机制上十分脆弱,缺乏实质性的平抑手段来抵销猪肉价格大幅涨跌形成的冲击力。

对此,各级政府在打破猪肉价格周期性上应努力而为:建立猪肉价格长效抑制机制,包括建立销售价格监测体系和猪肉储备库,即在各地建立猪肉市场销售价格监测体系,随时掌握市场销售价格行情,把准猪肉价格平抑最佳时点;在各地由财政给予补贴建立大型猪肉储备库,在市场肉价低迷和疲软时期,收购养殖大户生猪储存仓库,避免猪肉销售价格过度下跌,确保养殖大户利益,突破“肉贱伤农”怪圈;在猪肉价格大幅上扬的时候,将储备库猪肉向市场抛售,消除市场供应短缺,抑制猪肉价格暴涨,确保消费者利益,突破“肉贵伤民”怪圈。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