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关于黄羽肉鸡的概念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凡是含有中国地方鸡血缘,外观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肉质鲜美、风味独特的(有色羽)鸡,均可称之为黄羽肉鸡,包括地方鸡种和导入外血的仿土鸡,与白羽肉鸡相对应,习惯上也叫三黄鸡、优质肉鸡、土鸡、仿土鸡、柴鸡、有色 羽鸡等。
一 当前我国黄羽肉鸡产业现状
1 概况
在我国,鸡肉来源于快大型白羽肉鸡、优质肉鸡、淘汰蛋鸡和肉杂鸡,其中淘汰蛋鸡约12~13亿只,产肉量约150万吨。2010年全国肉鸡出栏结构见表1,黄羽肉鸡种鸡存 栏量见表2。
根据黄羽肉鸡父母代鸡平均存栏量推算,2011年出栏商品肉鸡43.29亿只,产肉量超过400万吨。
2 品种
截止2010年,我国具有地方品种鸡107个,培育品种41个。现存数量较多、市场开发前景较好的地方品种有:文昌鸡、宁都黄鸡、北京油鸡、固始鸡、浦东鸡、河田鸡、清远麻鸡、崇仁麻鸡等。1998~2010年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肉鸡新品种、配套系共计34个,包括新兴黄、岭南黄等。
部分国外有色羽肉鸡品种可直接上市,如红宝等。与此同时,肉杂鸡对快速型黄羽肉鸡市场有一定的影响,需进行引导和规范。
3 类型
(1)按生长速度分
快速型:49日龄公母平均体重1.3~1.5千克;中速型:70~90日龄母鸡平均体重1.5~2.O千克;慢速型:90~120日龄母鸡平均体重1.1~1.5千克。三者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0%、30%和20%。
(2)按羽色分
黄羽、麻羽、黑羽等。
(3)按胫色分
黄色、黑色等。
4优势产区
我国肉鸡生产呈现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趋势,东部沿海和大城市周边是集中产区,我国更是世界上黄羽肉鸡生产规模最大的国家。北方地区以白羽肉鸡生产为主,南方地区以黄羽肉鸡为主,江苏、安徽、湖北等中部地区是过渡区。
黄羽肉鸡消费市场主要是在两广、港澳以及长江以南地区,江苏、安徽、浙江、四川、江西、河南、海南7个省已成为除了两广以外,黄羽肉鸡的主要生产省份。整体而言,黄羽肉鸡生产呈现出由南到北逐渐扩大的趋势。
二 黄羽肉鸡发展面临的瓶颈及其应对策略
1品种繁杂不清
首先是优质肉鸡品种表现出小区域、小规模的特色,存在较为明显的南北差异,西南、华南、华东差异等。其次是品种的均匀度和遗传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种鸡代次不清。再次,是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列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138个品种中,鸡品种仅占23个。最后是黄羽肉鸡国家遗传改良计划亟待推进。
2生产性能相对较低
相对于白羽肉鸡,黄羽肉鸡的增重速度慢、饲料转化率低、生产周期长,品质与效率间有一定的矛盾,但仍有改良空间,特别是饲料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可通过改良品种、完善营养需要、优选饲养模式等途径实现。
3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够
黄羽肉鸡生产中的小规模、大群体特征明显,标准化程度低于白羽肉鸡,随着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提高企业实力和增强品牌知名度的需要,标准化、规模化饲养将是我国黄羽肉鸡生产的发展方向。
4产品深加工环节薄弱
世界鸡肉平均深加工程度为20%,我国只有5.8%,而黄羽肉鸡主要是活鸡上市,制约了产业发展;潜力较大。我国肉品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畜肉,对于鸡肉品质、风味形成等缺乏系统研究,在禽肉保鲜技术上的发展空间很大。
5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黄羽肉鸡的疫病防控与蛋鸡和白羽肉鸡有所不同,首先黄羽肉鸡的品种培育程度各异,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和疾病净化水平不同;其次饲养方式存在散养、放养、笼养等多种方式,防疫难度较大;再次黄羽肉鸡的消费主要以活鸡为主,存在较大的疫病传播风险。
6肉品质问题
目前业内尚未完全掌握黄羽肉鸡的肉质形成机理,在肉品质测定标准上也缺乏客观评价指标,在品质育种上还是以间接方法为主,需进一步加强对黄羽肉鸡肉品质的基础研究工作。
7统计数据缺乏
我国统计部门只统计家禽的生产情况,没有黄羽肉鸡的准确生产消费数据。虽然通过一些国际组织可以查到我国肉鸡的生产情况,依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对种鸡的监测数据亦可以大致推算出商品肉鸡的生产情况。但总体而言,我国黄羽肉鸡业缺乏权威准确的官方统计数据,制约了行业的规划和发展,应在国家层面上统计、分析并公布我国家禽生产的细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