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河北省蛋鸡生产现状及形势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0-23  来源:北方牧业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614

河北省的蛋鸡生产起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的步伐,从弱到强,从农村家庭式的副业生产模式逐渐过渡到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助推剂,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其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半壁江山。

河北是全国鸡蛋生产大省,但不是养鸡强省。“小规模,大群体”是我省蛋鸡养殖业的主体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知名品牌少等因素制约我省蛋鸡业的发展。在这样的一个产业基础上,蛋鸡饲养业如何进行优化、提升和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河北省蛋鸡生产概况

我省蛋鸡集中分布在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沧州、唐山等市。蛋鸡存栏约占全省存栏总量的70%,主要饲养海兰、京红京粉、罗曼、尼克、依莎、宝万斯等世界一流的蛋鸡品种。一是鸡蛋产量位居全国之首。到2009年底,全省蛋鸡存栏3.2亿只,鸡蛋产量353.21万吨,鸡蛋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尽管与2008年相比分别下降9.6%和14.1%,但仍位居全国之首。二是鸡蛋外销量大。我省鸡蛋主要销往“两湖”、 “两广”、云南、贵州、四川等南方省份,外销量约占全省鸡蛋总产量的60%左右。三是种质资源优良。全省共有祖代种鸡场6个,祖代鸡存栏达到15万套,占全国祖代存栏的25%。四是规模养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1万只以上现代化商品鸡场2981个,占全省存栏总量的36.7%,比200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2 河北省蛋鸡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饲养方式落后

我省蛋鸡养殖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此养殖模式推动了此前蛋鸡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无数个养殖专业户在这种模式下受益,然而,随着蛋鸡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小规模、大群体”已不再适应当前养殖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布局混乱。由于我省蛋鸡养殖起步早,在布局上缺少统一规划,尤其是在养殖比较集中的区域,养殖场(户)之间没有合理间隔。二是基础设施简陋,设备老化。大部分养殖户仍处在人工喂料、人工拣蛋、人工清粪的初级阶段,难于实现标准化生产。多数小区没有粪便、污水排放处理设施。三是养殖观念陈旧。大多数养殖户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养殖人员中老人和妇女较多,养殖的方式方法依经验而行。养殖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不能准确把握市场行情,时而一哄而上,时而一哄而下,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四是规模养殖比例不高。全省鸡蛋总产量的45%来自5000只以下养殖场(户)。

2.2鸡蛋品牌建设滞后

河北省是蛋鸡养殖大省,但鸡蛋品牌建设处于起始阶段,一是创建品牌的意识差,大多数蛋鸡生产者重产量、轻质量,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到2009年底,省级注册鸡蛋品牌只有3个。二是品牌宣传不到位,品牌效应差,京津及全国大中城市高端市场销售份额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三是对产品研发力度不够,产品科技含量低,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知名品牌。四是扶持力度不够。品牌的创建需要先进的理念和良好的愿望,需要良好的市场策划与推广模式,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河北省缺乏的是创建品牌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政策。

2.3疫病防控难

“小规模、大群体”的蛋鸡养殖模式是河北省蛋鸡养殖业的主要特征,各养殖场(户)间没有合理间隔,养殖场(户)分布集中,饲养密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养殖环境日益恶化,加之境外疫情不断发生,疾病种类增多,病毒变异快,国内疫情呈点状散发的态势没有根本扭转,部分养殖户消毒制度不健全和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疫病防控难度加大。

3 河北省蛋鸡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3.1蛋鸡产业发展的优势

3.1.1政策支持。近年来,河北省紧紧抓住中国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加大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为蛋鸡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具体措施包括支持规模化饲养,增加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投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落实养殖场用地等,这都是蛋鸡产业升级面临的大好发展机遇。同时,河北省按照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印发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出台了《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项目实施方案》,对于存栏量在1~5万只,达到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规范要求的蛋鸡场给予补贴,为蛋鸡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3.1.2区位优势。河北省环抱北京、天津大城市,优越的地理区位,为河北省的农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河北省内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也有利于农产品销售和流转。

3.1.3产业规模优势。2009年河北省蛋鸡存栏量3.49亿只,产蛋量385.2万吨。存栏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2981个,约有60%的鸡蛋产品销往外省。有雄厚的基础条件,并发展了华牧、华裕、河欣、大午等一批龙头企业,建有全国最大的金凤禽蛋交易市场。河北万雉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河北金凯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十余个鸡场被农业部(2010年)认定为标准化示范场。蛋鸡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生产—销售体系,初步形成了种禽生产、饲料生产、蛋鸡养殖、禽蛋交易、禽蛋和白条鸡加工一条龙产业链。

3.1.4资源要素优势。河北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条件好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省内饲料工业较为发达,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农业劳动力2817.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2.07%。优越的资源条件为蛋鸡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有利保障。

3.1.5技术优势。目前,河北省已形成比较完备的蛋鸡养殖技术推广体系,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和各乡镇畜牧兽医防疫站,对养鸡户实行送疫苗、送技术、送信息等服务,并对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供及时指导和帮助。“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科学技术厅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针对河北省“小规模大群体”蛋鸡生产方式,围绕优质、安全主题,创新了适度规模养殖模式、蛋鸡健康养殖、鸡粪无害化处理、洁净蛋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等技术。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在河北的北方生产技术体系及保定、石家庄、邯郸、徐水综合试验站,开展了新品种培育、环境控制、营养调控、疾病防控、蛋品加工等研究,并进行技术培训、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分阶段饲养管理技术、全价配合饲料技术、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规模化养鸡生产工艺等一些先进的养鸡技术逐渐被养殖户认可和应用,产蛋量、饲料转化率、存活率等技术指标不断提高。

3.2蛋鸡产业发展的劣势

3.2.1设施简陋,管理粗放。鸡场布局不合理,雏鸡舍、青年鸡舍、产蛋鸡舍间距小,极易造成疫病交叉感染。养殖设施简陋,以开放式鸡舍和半开放式鸡舍为主,鸡舍环境难于控制,无法满足蛋鸡生产环境要求。人工喂料与机械喂料并存、人工清粪与机械清粪并存,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过程中料、水、药、消毒等环节随意性较强,难于达到规范操作。同时,蛋鸡产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利润空间缩小,难以吸引有技术的人员进入,在“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下,养殖人员中老人和妇女较多,未受过系统养殖技术的培训,养殖的方式方法依经验而行。原始粗放的管理模式限制了蛋鸡产业的发展,不利于蛋鸡产业升级。

3.2.2产品层次单一。河北省鸡蛋产品层次单一,缺乏深加工产品。无公害鸡蛋、绿色蛋、生态蛋:等特种蛋品牌少,知名度低。高DHA、富硒鸡蛋等保健功能蛋数量少。蛋产品主要以鲜蛋销售为主,蛋品加工业的发展滞后于蛋鸡产业发展。在蛋鸡产业发达的国家,鸡蛋除了以鲜蛋的形式销售外,大部分用于蛋品的深加工,如美国有60%、日本有50%以上的鸡蛋用于深加工。

蛋品深加工制品不仅能克服鲜蛋保存期短,运输难的问题,还能促进市场对蛋产品的需求。蛋品深加工业落后,则无法满足不同消费阶层消费群体的需要,缺乏市场竞争力,限制蛋鸡产业的升级速度。

3.2.3资源利用率低。河北省蛋鸡产业

“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特征,导致产业对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低。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在劳动力使用、设备、房舍利用等方面,存在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一个饲养几千只鸡的蛋鸡饲养场,由于规模的限制,存在劳动力隐蔽失业问题,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样其固定设备也处于未满负荷运转的状态,这些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下降。

3.2.4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河北省蛋鸡产业缺少风险保障机制和利益权衡机制,生产风险由养殖户单独承担。同时,养殖农户获得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对市场信息反映不灵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不利于蛋鸡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基于以上分析,河北省应根据现有的产业基础发挥优势,认清蛋鸡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和威胁,利用有利的外部机遇转化劣势,减少威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动蛋鸡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和建立健全蛋品深加工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蛋鸡产业快速升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