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的“猪周期”依然明显。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CPI同比上涨1.9%,其中猪肉价格下挫17.6%,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68个百分点。业界预测,四季度国内通胀压力会有所反弹,但整体看全年CPI仍将保持比较温和的水平。
9月份,CPI同比涨幅较8月下降0.1个百分点。CPI小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在于食品价格增速放缓,从8月份同比上涨3.4%,变化为9月同比上涨2.5%,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非食品类价格的上涨。9月非食品类商品价格同比上涨1.7%,而8月仅同比上涨1.4%。除猪肉价格同比大跌外,蔬菜价格涨幅回落也成为CPI走低的原因之一。8月蔬菜价格因供应紧张而价格上涨23%,这成为当月CPI反弹的首要原因。到9月份,蔬菜价格同比仅上涨11.1%。据测算,在9月份1.9%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0.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7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3%,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9%,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07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5.6%,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17个百分点。
1月至9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8%。交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报告分析,权重相对较高及波动性较大的猪肉价格对CPI一直起着较为决定性的作用,“猪周期”依然是国内CPI波动的不变主题。报告预计,四季度猪肉价格会小幅上升,同比涨幅也将触底回升,但回升幅度不大,整体看四季度CPI同比涨幅约为2.3%,而全年CPI涨幅将会在2.7%的较低水平。
“尽管消费物价指数在未来几个月内可能出现反弹,但是考虑到经济仍在趋势水平以下运行以及食品供应充足,未来的通胀水平仍将保持温和,这给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创造了条件。”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分析,全球需求低迷仍在持续,中国GDP增速未来仅温和回升,将限制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空间,因而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可控。他预计,未来还有25个基点的降息空间,央行也会继续运用数量型政策,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注入流动性。
目前,全球各大主要央行都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公开表示,央行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来制定货币政策,政策目标依次是控制通胀风险、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以及维持经济内外平衡,其中控制通胀为央行首要任务。
相关新闻
PPI创35个月新低
9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6%,为35个月来的最低点。9月PPI环比也下降0.1%,为今年连续5个月负增长,但下降幅度明显收缩。5月至8月,PPI环比降幅分别为0.4%、0.7%、0.8%和0.5%。
PPI环比下降幅度放缓,表明国内需求水平正在逐步改善,但业界普遍认为,实体经济依然虚弱,未能构筑起回暖的趋势。
不过,最新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和进出口数据还是让企业看到了经济趋稳的迹象。9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接近临界点,为今年5月以来连续4个月回落后的首次回升。国家统计局方面分析,9月制造业PMI多数指数均不同程度回升,尤其是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等主要先行指数回升明显,显示国家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应逐渐显现,经济运行逐渐筑底趋稳,为四季度经济稳定增长奠定了较好基础。
另外,9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450.3亿美元,增长6.3%。其中,出口增长9.9%,超出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