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县地处雁门关外,是我国北方农业区奶牛养殖数量最多的县。我省著名的乳品生产企业——古城乳业集团就在该县,同时,全国知名度较高的蒙牛、伊利等乳品生产企业也在该县设立有分厂。
对于每天早餐都有一杯牛奶的家庭而言,牛奶质量无疑是人们最为关心的事情。然而,牛奶出厂前究竟经历了哪些流程,每一个环节是否能让消费者满意?日前,记者走进山阴县名气较大的几家奶牛养殖园区和乳品生产企业进行了采访。
园区里的“秘密武器”
走进朔州市山阴县驿泽奶牛养殖园区,记者不禁纳闷,偌大的园区为何只有几个人?
随行的园区会计李宝莲解释到:“现在整个园区只有7名工人,负责1200多头奶牛的饲养任务。虽然人少,但养殖水平却在全县处于领先地位。”
7名员工饲养1200多头奶牛,奶牛产奶数量高,奶质也不逊色于其它园区,秘方何在?
“在于喂养技术和饲料。”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挤奶间,两个身穿白大褂的妇女正忙着。记者看到,在挤奶前,她们用白色毛巾擦拭牛的乳房,随后又用卫生纸进行清理。“这也是挤奶前的工序?”“是啊,这道工序叫药浴,用专门配置的药水为奶牛进行乳房清洁,降低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惯例,每个乳头的前三把奶是不要的。药水清洗后的残留物质,将随着这三把奶冲刷出去。有人测算过,为这三把奶,每头母牛一年将“浪费”近90斤奶。
“这种浪费是必要的,混杂了残留物的牛奶是会遭到乳品厂的拒收。”园区挤奶工非常认真地对记者说。
所有的挤奶工作仅需一个人,一个半小时就能全部完成。如此高的效率借助的是一套现代化挤奶设备。
在放养区,记者看到每头奶牛的耳朵上都戴着一个小牌子,上面标有一组长达十六、七位的数字,这相当于奶牛的“身份证”。在县畜牧局的电子档案上,输入这个号码,就能查到该牛的一切情况,如体重、身长、产奶量、健康情况。园区负责人李宝发说,这个小牌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标明全场奶牛的谱系,防止奶牛近亲婚配,有效提高奶牛的体质,从而提高牛奶的产量和质量。
在喂养区,一台大型机械正在给牛舍加料,饲料源源不断地从一个小口喷到饲料槽。记者上前抓了一把,一股青贮草的味道扑面而来。仔细端详,草料里还混合着一些淡黄色的饲料。配料员姚秀红说:“这儿的奶牛吃的是混合饲料,草料中的苜蓿是美国进口的,羊草是内蒙古的,一年下来光草料钱就得600多万元。饲料是由北京三元和天津希杰生产的,是目前国内最好的饲料,饲料费用近1000万元,一年仅料费用就需1600多万元。园区成立以来,仅各种大型机械投入资金就达500多万元。”
高额的投入带来了高产出、高质量和高效率,每头奶牛的产奶量,由原来的每天单产最多16公斤,达到了现在的25公斤。仅此一项,每头奶牛产值就增加了6480元,园区每月可结算奶款100多万元。
送奶路上的“天眼”
早上七点,来自益丰奶牛养殖园区的李师傅,将奶罐车熟练地停在了园区挤奶厅门口,紧接着冲洗车体、擦拭奶罐、清洗接口、消毒杀菌……八点钟,一系列动作结束后,挤奶间的操作工人将储奶罐的鲜奶迅速抽向奶罐车,整个过程全部在全封闭的环境中操作。工作人员接触不到牛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牛奶被污染的情况发生。
在挤奶间上方,记者发现两个视频监控器。工作人员介绍,一个是园区内部的,负责监控工人的日常工作,另一个是县畜牧局安装的,负责监控园区的挤奶流程。监控由畜牧局工作人员远程操控,监控器可以180度旋转、10倍缩放成像……坐在几十公里外的畜牧局监控室,就能观察到园区工作人员的操作细节。
据了解,这是县政府一次性投资400多万元,为全县每个挤奶间安装的健康奶业远程监控系统。这样,可对奶牛养殖园区的挤奶、贮存等环节进行全过程24小时不间断监控。
随后,记者同李师傅登上了这辆像洒水车一样的“大家伙”,洁净的驾驶座里飘着淡淡的奶香,车内的一角放着一个小“黑匣子”,李师傅介绍,这个是GPS定位器,既可以定位,还可以摄像,送奶车一离开奶站,企业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就自动对这辆车进行跟踪。收奶时,检验人员要回放GPS监控录像,如果从录像中发现问题,企业就会拒绝收购这车原奶。送奶车如果在途中停驶5分钟以上,没有正当的解释理由,这车原奶也会被拒收。
目前,像这样的设备已经覆盖了全县所有的送奶车,彻底消除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的盲区,真正实现了从生产、贮存到运输环节质量安全监管的无缝对接,为原奶质量安全上了一道双保险。
企业里的“牛奶经”
用消毒液洗完手,穿上白大褂,套上鞋套,戴上帽子,经风淋室,除尘脚踩消毒垫……一系列的消毒措施完成之后,记者才得以走进古城乳业集团生产车间。古城乳业集团办公室主任赵建德告诉记者,为确保产品的安全,公司制定了一套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每一个进入生产车间的人员,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消毒、杀菌、除尘后才能进入。
记者在取样现场看到,县质监局在这里设立了驻厂监督员工作岗,专门派出质监人员在这里监督取样过程。
赵胜英是检验中心的一名老职工,在古城已经工作了近30年。“我们就是看检测数据说话。检测样本不合格,谁也别来求情。”常年的一丝不苟,让他在公司员工眼中犹如严厉的家长。
样品送来了,在赵胜英的指挥下,质检部的工作人员迅速对样品展开检测。他告诉记者,早在2002年,他们就购进了先进的FT120丹麦福斯乳成分快速检测仪,安装了防掺假模块,只要牛奶中掺进了杂质,仪器就会报警。
“那怎么能确定掺杂的是不是三聚氰胺呢?”记者问。
“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质谱仪、酶标仪把关呢!”他说,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为了对三聚氰胺进行定量检验,他们专门购进了这台仪器。“对于牛奶中掺杂的碱、糖、盐、淀粉、水解蛋白、豆浆等,我们都能够用试剂进行定性检验。”说话间,一批奶样的检测结果出来了,全部合格。检测结果随即反馈给奶源部,这批牛奶可以进入生产环节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车间两行大字赫然在目,在车间里,记者看不到任何裸露的牛奶,耳边只有隆隆作响的机器声——一切都是在密闭的环境中加工生产。
赵建德还告诉记者,产品出厂时,除了按市场准入的出厂检验项目进行检验外,还会对常温产品进行保温试验检验,并对所有产品留样保存跟踪到保质期后。这些留存的样品都记录有编号,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可以追溯到交奶环节,并具体到某个养殖园区的某号挤奶机在某天的某一批次。
据了解,目前山阴县奶牛存栏83000多头,居我省第1位,被誉为北方农区奶牛“第一县”,奶牛乳品业已成为山阴县“响当当”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