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旱,国际玉米和大豆产量降至近年低点;国内玉米等农作物正遭受大面积的病虫害困扰。市场预计,下半年饲料价格将有所上涨,这一预期将使生猪养殖户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事实上,尽管上周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栏价格有所回暖,但由于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格也出现上涨,猪粮比为5.77:1,已连续第19周低于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6:1。此外,人工成本的上涨也让养殖户的日子雪上加霜。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新一轮的“猪周期”已经到来。如何避免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既守住养殖户的“钱袋子”,又满足百姓的“肉篮子”,需发挥调控智慧,树立市场信心。
近段时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低位运行让养猪户叫苦连天,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7月1日—10日,猪肉后腿肉24.65元/公斤,环比跌0.07元,猪五花肉24.42元/公斤,环比跌0.07元。而8月1日—10日,猪肉后腿肉24.59元/公斤,猪五花肉24.31元/公斤,虽然环比略有上涨,但价格仍在低位徘徊。
猪肉价格的下跌,让养殖户普遍遭遇亏损困境。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8月8日—15日一周期间,全国大中城市生猪出栏价格上涨的同时,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格也出现上涨,猪粮比为5.77:1,连续第19周低于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6:1。按照猪粮比来看,目前国家的生猪收储预警机制已经达到三级响应预警状态。
今年4月以来,猪肉价格持续走低,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在5月份联合发布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开始冻猪肉收储行动,以保护养殖户利益。本月7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按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的规定,进一步加大生猪市场调控力度,启动新一轮冻猪肉收储工作。但生猪价格的跌势并没有因此彻底改变,在5月份生猪价格下跌幅度逐渐减小,6月份略有回升之后,7月再次出现下跌态势。特别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让养猪户普遍面临亏损困局。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冻猪肉收储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对猪价起到短期的提振作用,但未来一段时间猪肉价格的涨幅不会太大,养殖户所面临的“猪周期”低谷,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善。
粮价上涨肉价下跌
“这段时间,猪肉价格确实比去年低了很多。”北京市朝阳区一位正在菜市场买肉的冯女士告诉记者,今年的肉价比去年平均便宜了好几块钱。
然而,养猪场的老板们却乐不起来。由于养殖成本上涨,今年多养一头猪就会多亏100多块钱。
“猪肉的价格波动,是由供需来决定的。”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院王济民告诉记者,养猪成本的增加会在肉价上有所体现,但产业链各环节对成本上升的分担是各不相同的,加工和销售环节一般都会通过提高收购价或销售价转移成本。生猪养殖户在现阶段是成本上升的最大承担者。而近期国家冻肉收储等一系列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养殖户和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压力。
据了解,一段时间以来,养猪成本有了明显增加。
从国际市场来看,美国遭受了6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粮食减产,据美国农业部门消息称,全美近半数的玉米和37%的大豆欠收,有3/4的牧场受灾严重,这可能使玉米和大豆产量减少到近年来的最低点。
美国大豆和玉米等农作物的减产造成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美国,也波及到世界市场,而对于中国来讲,大豆的进口一直以美国为主,且依存度很高约80%。由于国内的猪饲料也以玉米和豆粕为主,玉米占60%,豆粕占20%,麸皮、鱼粉等占20%,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国内豆粕价格持续上涨,8月中旬全国豆粕采购的平均价格达到4300元/吨,累计上涨850元/吨,涨幅23%左右。据估计,美国干旱天气如果仍未得到缓解,我国豆粕价格还将上涨10%,达到4800元/吨左右。
除此之外,我国粮食等农作物正遭受大面积的病虫害的困扰,尤其是玉米粘虫更是来势汹汹,如果国内玉米减产,价格上涨10%,全国玉米的采购价格就将达到2800元/吨。玉米和豆类市场价格上涨,推高了饲料的成本,粗略估计,1公斤猪饲料的成本将会增加0.25元,再加上养猪行业的人工成本今年较去年又上涨了10%,养猪户将遇到更困难的局面。
而从供需情况来看,今年的猪肉供应量在小幅增加,据农业部发布的监测信息显示,2012年7月份全国生猪存栏量约为4.62亿头,与6月份基本持平,比去年同期增加2.5%;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为4940万头左右,环比减少0.3%,同比增加4.1%。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去年猪价高企,导致许多散养农户追高入市。“存栏量增加,而需求量并没有太多变化,反而国外猪肉的进口量有所增加,导致国内生猪市场供过于求。”李国祥认为,由于价格持续走低,也让很多养殖户开始减少能繁母猪的存栏量。由于全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幅较大,整体来看,下半年我国生猪市场依然将供过于求。
在李国祥看来,虽然国家政策扶持和调控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短期内猪肉价格不会有大的涨幅,“进口猪肉的养殖成本比国内低,这对养殖户来讲也是一个打击。”
“猪周期”为何反复出现
猪肉价格的“过山车”,在业内被称作“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即“猪周期”。“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表现为“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猪肉价格大涨,刺激农民积极性,促使母猪存栏量大增,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剧增,导致肉价下跌,打击了农民积极性,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甚至因为无法经营下去而转行,生猪供应量自然而然就减少,又导致猪肉价格的再次上涨。”李国祥这样说。
农业部的一项研究显示,从改革开放到2007年,我国生猪生产呈现波动中增长的态势。先后在1985年、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2007年经历了6次明显的价格波动,价格较上一年增长都在10%以上。其中,1988年、1994年和2007年价格波动尤其大,增幅超过50%。
研究显示,从历史情况看,生产和价格波动的平均周期为4-5年左右,上升期和下降期平均分别为3.5年和2.5年左右。2007年后,猪肉价格又先后经历了2次波动,猪周期时间明显缩短,约3年一个周期,而且振幅加剧,尤其是2011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更是达到7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对供需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由于去年猪肉价格的过度上涨,今年肉价的下跌是注定的。”王济民说,价格太高必然回调,价格太低必然上升。
“生猪生长有一定的周期,与其他很多农产品一样农户总是以现有的市场价格为标准去预期未来的收益,但是计划又赶不上市场变化的节奏,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猪周期”的形成。”李国祥说。
而猪肉价格的变动,在国计民生和CPI变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权重,在CPI的变动当中,70%左右来自食品价格的变动,20%左右来自居住类价格的变动。在食品价格中,猪肉价格占了重要地位,此前多次国内物价的涨跌,都与猪肉价格大幅波动有密切联系。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2012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8%。其中,仅食品中的猪肉一项,由于价格同比下降18.7%,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71个百分点。
打破“猪周期”怪圈亟待行业整合
事实上,猪肉价格的周期性震荡也非中国独有。王济民告诉记者,各国都有所谓的“猪周期”现象,只是持续时间、间隔时间、价格波动幅度有所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猪周期”的存在有其客观性,政府要做的是加强调控,避免其大起大落。
那么,“猪周期”是否无法规避呢?
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冻猪肉收储等行为,无法长期保证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想要打破猪肉价格“涨价、降价、亏损、减产、再涨价”的恶性循环,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关键在于改变散养户占比较高的现状。由于散养户受自身专业知识等因素的限制对市场难以形成全面充分的判断,价格波动对其养殖意愿的影响较为明显,加上散养户本身抵抗意外风险的能力低,而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却在一定程度上能规避这些问题,并且大规模企业在疫病防控方面也具有优势。
而从国外经验来看,目前美国生猪养殖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大企业产业链一体化、中小型独立农场、中小农场联合体等。上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合同生产的方式,以专业化养殖模式取代垂直一体化的养殖模式,实现了大型企业的快速扩张。
此外,提高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在丹麦,养猪合作社提供80%的市场供给。他们通过合作社,种猪统一培育、饲料统一生产、药品统一调配、联合办屠宰厂甚至银行等方式,组织“计划生产”,以降低风险。
对此,李国祥认为,猪肉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短期内可以通过冻猪肉收储等方法予以缓解,但从长期来看,还要通过行业的整合等方式来“治本”。
生猪养殖产业链一般包括多个环节,养殖、屠宰、猪肉深加工、饲料加工、养猪科研(疫苗研究)以及猪肉销售等。对于小规模养殖户来说,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下游、风险承受能力弱,“猪周期”对他们伤害最大。“改变猪肉产销结构的不合理才是关键。”李国祥说,以合同生产、订单生产的方式,市场需要多少养殖户就生产多少,可以达到供需平衡。
此外,李国祥还认为,国家可以确定核心养殖户并保护其养殖规模,增加贷款补贴奖励、保障生产能力,并将屠宰和养殖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提升全行业的抗风险能力。
财政政策支持生猪养殖业发展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财政在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良种补贴、农民专业合作社、冻猪肉收储等方面加大了对养猪行业的扶持力度。
今年,财政部与农业部印发了《2012年能繁母猪饲养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针对全国所有饲养能繁母猪的场(户),包括规模养殖场、养殖户、种猪场和散养户继续提供能繁母猪补贴。纳入补贴范围的能繁母猪指产过一胎仔猪、能继续繁殖仔猪的母猪。
对于每头能繁母猪财政补贴100元,补贴资金由国家承担。其中东部地区由地方财政负担;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负担60%,地方财政负担4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的补贴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有条件的地方,地方财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的出台,对于缓解农户的资金压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而今年5月,针对猪粮比跌破盈亏平衡点的情况,为保护生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避免猪肉生产和价格的大起大落,财政部联合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加强信息预警,开展冻猪肉收储工作。收购后,6月份猪肉价格企稳略升。超过七成省份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黑龙江、福建、河南、广东、海南等地价格涨幅在3%—6%之间。
此外,近年来各级财政都加大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这对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各地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经验谈
山西:财政大力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本报讯 近三年来,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扶持生猪产业的有关政策,山西省累计在能繁母猪方面补贴资金1.65亿元。在标准化规模养殖与良繁体系建设项目上,下拨国家项目专项资金1.55亿元。此外,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良种补贴、生猪养殖大县奖补等项目上累计发放贴补8199万元。
据了解,2007年以来,山西省各级财政整合项目资金,支持生猪良繁体系建设,提高养殖效益,支持示范小区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降低养殖风险,支持生猪合作社建设,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这一系列扶持,有效地稳定了生猪生产,拉动60多亿元社会资金投入生猪产业体系。
此外,省政府还出台生猪生产大县奖励政策,对年出栏生猪达到20万头的前11个县予以奖励,每县奖励1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省级生猪原种场、重点生猪扩繁场规模化建设等。这一奖励政策自2009年出台以来,省财政已累计拿出4400万元奖补30个生猪养殖大县,引进优良种猪2253头,配备人工授精、种猪生产选育设施1273件(套),培训人员1021人次。项目的实施,大大优化了全省种猪群结构,增强了种猪选育的能力。
截至目前,山西省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杂交改良、瘦肉型猪培育、人工授精、疫病综合防控、饲养管理配套、无害化处理等多项技术以及多种经济循环模式的有效推广,极大地提升了全省生猪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福建:千万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本报讯 从2012年起,福建省级以上财政每年将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包括养殖在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建设。
据了解,在“十二五”期间,福建省计划每年培育不少于100家省级示范社。为强化合作社生存能力,允许当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省级示范社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合作社可使用各类符合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农(副)产品订单、保单、仓单以及大型农用生产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与海域使用权等财产申请抵(质)押贷款。
截至目前,福建省已基本达到平均每村一个合作社,近3年来合作社数量增幅都在30%以上。(砾纱)
延伸阅读
“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又称“猪周期”),就是业内普遍认为的猪肉产业发展规律:猪肉价格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如此循环。
由于猪肉消费是群众的刚性消费需求,这种“猪周期”循环的结果,要么是猪贱伤农,要么是肉贵得让城里人吃不起,“手心手背都是肉”,为调控带来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