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数据显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鸡肉消费都呈现强势增长态势,不断扩大的市场也让北京肉鸡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肉鸡的出口或会成为肉鸡行业发展的一个关注点。
中国肉品出口“仅鸡独立”的原因
猪肉、牛肉、羊肉在国内属于生产和消费大项,在北京乃至中国人的餐桌上占据天然优势。但在众多肉类中缘何只有鸡肉持续大宗出口?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宫桂芬分析,原因有4个。首先,中国虽是猪肉、牛肉和羊肉生产大国,但并非强国,出口能力相对较弱。其次,与鸡肉相比,猪肉、牛肉、羊肉生产周期长,一般都在8个月至2年间,而鸡肉的生产周期是42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生产周期短、易控制成本的鸡肉显然优势明显。再其次,在肉类安全品质控制中,鸡肉更有优势,以北京华都肉鸡为龙头的大型国有企业已经牢牢把控住了国际市场。最后,国家之间为保护本国肉类生产所设置的贸易壁垒拒我国猪肉、牛肉、羊肉于门外,但中国鸡肉在亚洲和中东市场的不可或缺性突破了这些壁垒。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猪肉、牛肉、羊肉在我国呈现出进口远远大于出口的局面,而以华都肉鸡为代表的北京鸡肉一枝独秀,呈现出口连年增长态势。
优势一:鸡肉够“经济”
北京肉鸡的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前景一直被看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发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满说,目前有的猪肉每公斤的价格在50元左右,牛肉、羊肉价格也居高不下,而鸡肉每公斤在28元上下。也就是说,买一公斤猪肉的钱能买一公斤半到两公斤鸡肉。
优势二:鸡肉够“健康”
人类肥胖与不科学的肉类消费结构密切相关。科学研究证明,提高鸡肉在肉类消费中的比例可有效降低肥胖的发生。从营养学的角度看,同猪肉和牛羊肉相比,鸡肉具有“一高三低”的营养优势,即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低、热能低和胆固醇低。
肉鸡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鸡肉生产消费方面我国还有很大差距。
差距一:鸡肉生产比例低
同美国、巴西等国家相比,我国目前鸡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例明显过低,而在美国和巴西,鸡肉已占据肉类生产的第一位。
差距二:鸡肉消费结构
随着营养和健康科学的发展,发达国家消费者的肉类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对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红肉消费正在减少,而对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能量、低胆固醇的白肉(鸡肉)消费显著增加。以美国为例,1961年美国人均鸡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总量的18.5%,2008年人均鸡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总量的比例上升到42.6%。事实上,目前美国人均鸡肉消费量远远超过了牛肉和猪肉。而目前我国人均禽肉消费量只占肉类消费总量的21%,相当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水平。最后,改变肉类消费结构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不仅美国的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发达的日本和肉鸡产业发达的巴西,国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1961年至2009年期间,日本人均禽肉消费由每年1公斤增加到18公斤。同期,巴西人均鸡肉消费由每年2公斤增加到41公斤。不难看出,在美国、日本和巴西,鸡肉已成为当地居民肉类消费的当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