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养一头猪仅获利17元。”安徽省合肥市物价局近期的一次调研显示,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一路走低,养殖户们再次遭遇“养猪不赚钱”这一周期性难题。笔者调查发现,鉴于养猪利润并不可观及风险控制的难度颇大,部分散户已经放弃养猪。与之相对,近年来,各路资本蜂拥进入养猪行业。在这些逐利的资本看来,养猪是回报率可观的朝阳产业。
养猪利润暴跌
天津市武清区后所村的养猪户刘尧介绍,生猪的最大成本为饲料支出,每头生猪的饲料成本约为1050元。
安徽省合肥市物价局成本监审局的施东进所做调研显示,今年1月~6月,合肥市每头生猪的平均养殖成本为1852.9元,相比去年下半年上涨2.98%。其中,仔猪和防疫成本均比去年有不小的涨幅。
根据施东进的调研,1月份生猪收购价在8.9元/斤时,合肥市养猪户平均每头生猪获利150元,而到6月份生猪收购价降为6.8元/斤时,每头生猪变为亏损100元。由此施东进得出,“1月至6月份合肥市平均每头生猪获利仅17元”。
据施东进介绍,去年同期,每头生猪平均出栏价格7.92元/斤,生猪一度供不应求。在购买仔猪育肥方式下,平均每头生猪获利约300元,自繁自养的话,每头生猪可获利约440元。以此计算,合肥市今年每头生猪的利润额同比降幅超9成。
除投入产出比外,计算养猪户的盈亏时,还须将生猪病死率考虑在内。据刘尧介绍,该村一位养猪户,因购得的30多头猪病死率较高,“最少损失了5000多元”。
据介绍,后所村养猪户的数量已经从最初的20多家降到了目前的5家。相隔不远的养猪大村仓上村,亦出现了“双减”的趋势。“所谓‘双减’,就是养猪人的数量和生猪存栏量都减少了。”仓上村养猪户尹连山称,2008年时,村里200余户中至少有60%的家庭养猪,而到现在,这一比重已下降到30%;同时“养殖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并且多数为自繁自养”。
据了解,当地很多村民放弃养猪后都选择了打工。“依目前的收购价看,一年出栏100头生猪,也赚不到两万块钱,而打工的工资则是每月3000多块。”刘尧说,比起这更重要的是,打工赚钱稳定,无须承担“赚一年赔两年”的风险。
资本争相涌入
与散户退出相反,近年来大量资本争相涌入养猪行业。
2011年3月,网易CEO丁磊称将投入3亿元建设1200亩的养猪基地。最新报道显示,“丁家猪”养殖基地将于年内完工后分批圈养小猪。
今年3月,武汉钢铁透露,其“十二五”期间投入390亿元发展的“非钢产业”中,将包括“养猪种菜”。
比武钢稍早一个月,德美化工也宣布,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5.76亿元建设“草本酶生态养殖项目”。地产商美林基业也欲斥资1.5亿元打造广州最大的单体养猪场。
早在2008年,有公开报道称,国际资本大鳄高盛斥资2亿~3亿美元,在湖南、福建等地收购了10余家专业养猪场。
近期,中粮试点发行“生猪养殖投资单一资金信托”。据报道,这款信托产品的操作方式为,外部投资者认购中粮肉食旗下20公斤的仔猪,出栏生猪按市场价格销售,收回的资金为信托收益。
6月底,浙江天堂硅谷发行了一期旨在整合湖南、湖北等地养猪场的基金。公开报道称,一期1.5亿元在半月内即超募,认购最积极的为医疗、水利行业上市公司的老总,“基本都和养猪无关”。
“朝阳产业”
与刘尧这样的养猪散户不同,在上述争相进军养猪行业的企业和资金看来,养猪赢利似乎是道并不难解的命题。规模化养殖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只要“踩好步点、把握好周期”,赢利可以保障。
“长远看来,生猪养殖的利润率还是比较稳定的。”国内一跨行业养猪的上市公司高管称,虽然养猪行业价格弹性较大,但只要“踩好步点、把握好周期”,“在价格低时补栏,价格高时出栏”,“赢利是可以保障的。”该高管表示,与散户相比,依托庞大资金的规模化养殖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我们会有专业的团队去选择和培育仔猪以保证成活率,同时对疫病的监控和防治也很专业。”该高管称,这就规避了散户们不时遇到的“买到病猪就全军覆没”的问题。
该高管还透露,有雄厚资金依托的大型猪场,在饲料和销售的议价能力上都远高于散户,而且“规模化和专业化养猪是国家鼓励的方向。”
卓创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养猪业中,散户占比接近60%,规模化养殖约40%,剩下的产业一体化的大型企业不足1%。
除能繁母猪补贴外,自2007年开始,国家开始对规模化养殖进行力度不小的补贴。其中,年出栏3000头的养殖场每个可获得中央补助80万元。“即使行情再不济,这也可以保证大型的养猪场不赔本。”散户刘尧对此颇为羡慕。
“在我们看来,养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上述高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