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青霉素产业从春秋到战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6-05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359
    面对噌噌上涨的价格,在刚刚结束的南京原料药会上,华药、石药、哈药和鲁抗等国内几家青霉素的主要生产厂家,在经历了之前两次的联合限价之后,又聚到了一起,商讨第三次限价。

      值得注意的是,每次限价的发起者都是上述这几个生产青霉素的老牌国企,而像华星、联邦等对这样的联合限价似乎兴趣都不太大。

      这似乎也意味着,新兴的民营企业和老牌国企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以往由上述老牌国企控制的市场话语权也呈现出群雄割据的趋势。

      此消彼长

      华药、石药、哈药和鲁抗曾被称为国内青霉素工业盐的四大巨头。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历次的价格波动中也是首当其冲。以此次联合限价为例,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这样评价:“老企业吃过很多次亏,所以特别有危机感。”

      不论此次限价的最终效果如何,在经历多年的发展之后,先行者或已退出,后来者连续发力,新旧交替,业已形成多年的市场格局将逐步改变。

      以这几年青霉素工业盐的主流产品青霉素工业钾盐为例,行业人士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各主要厂家的产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2006年,全国青霉素钾盐的产量为43108吨,较去年同比增长48.35%。其中联邦制药在彭州的生产基地产量增长最为明显,为6300吨,较去年同比增长高达320%;石药集团的为10589吨,较去年同比增长84.67%;河南华星的产量为9604吨,较去年同比增长39.4%;华药7586吨,较去年同比增长10.14%;哈药为3974吨,较去年同比增长-3.4%;山东鲁抗的为1500吨,较去年同比增长-25.34%。

      各主要厂家青霉素钾盐产量所占比重也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河南华星在2005年的产量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23.71%,2006年为22.28%,相对稳定;石药2005年为19.73%,2006年则上升到24.56%,增长较快;华药2005年为23.70,至2006年已经下降到17.60%;联邦制药2005年为0.52%,至2006年猛蹿到14.61%,增长非常迅速;山东鲁抗在2005年尚有2.07%,但到2006年跌至0.35%;哈药2005年为14.16%,2006年则是0.92%。

      从“四大巨头”到“四大天王”

      早在第六次价格大战之前,华药已逐渐淡出抗生素市场,转做特色原料药和保健营养品。而与帝斯曼的合作,虽然早在2005年双方已经签定合约,但由于涉及国有资产转让等问题,还要经过发改委审批方能真正进行。不过有传言说双方的合作在今年年内会通过发改委的审批,届时强强联合,或许又能搅动青霉素工业盐市场的大局,但从眼下局势看,华药在青霉素工业盐上的老大地位已不复存在。

      而联邦作为一个有香港背景的企业,在出口渠道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其企业本身对青霉素工业盐的消化能力相当强,同时它也是国内目前不多的几家采用酶法技术生产的厂家之一。借助其渠道优势,联邦在内蒙古总投资约16.8亿元的生产基地也进展顺利,届时联邦跻身四强已不是悬念。

      相对于华药等其他几家老牌厂家而言,石药进入青霉素工业盐的时间比较晚,且早期多以兽药为主。然而近年来,石药势头相当强劲,携酶法技术谋求世界最大的青霉素工业盐生产基地的战略也就成了它一步步扩张最重要的理由。

      鲁抗早在2005年就宣布逐渐淡出这一行业,转而着重生产下游的几大产品,青霉素系列也基本上以兽药为主。

      阿拉宾度同岭的印度背景,使得它在青霉素工业盐的进口大国印度的出口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产品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出口到印度,也就远离了国内企业之间的纷争。

      河南华星一直心无旁骛地生产青霉素工业盐及其系列产品,现在也是稳居国内青霉素工业盐行业的前四名。

      一向低调的哈药,虽然2006年的产量有所减少,但根据健康网的统计数据,哈药的青霉素工业盐今年第一季度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17.40%,在河南华星之后,位列第二,其实力不容小觑。

      因此,在华药和鲁抗逐渐淡出之后,青霉素工业盐市场将呈现出石药、联邦、华星和哈药“四大天王”。

      向上下游扩展

      在青霉素工业盐接连几次遭遇价格战之后,除了在技术上展开竞争以加强实力之外,国内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努力往下游产品链扩展的方式来转移竞争压力。

      不仅如此,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向上游的原料产品扩展,如粮食加工和淀粉等生产。联邦在内蒙古投巨资打造的新的生产基地中,除了年产5000吨6-APA(6-氨基青霉烷酸)、7-ACA(氨基头孢烷酸)、克拉维酸钾等项目之外,还投资8000万元建造年产12万吨玉米淀粉、2500吨苯乙酸、2500吨饲料添加剂配套项目。据了解,玉米淀粉项目3月底开工,并计划于今年10月份建成投产。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联邦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在玉米等原料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情况下,能够将价格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尽量减轻市场价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这位业内人士认为,在各种原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联邦这样做是非常明智的。而是否往上游走,对于产能过万吨的企业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过,“自给自足”一向是联邦节省成本的惯用手法。其在彭州的工厂甚至采用自己发电供生产,因为这样的成本会更低一些。

      “国内没有几家企业能有联邦这么雄厚的资金实力,但这种方式还是很有意思的。”健康网研究员巴艳凤说道。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