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第二期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研讨会在京召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6-10  来源:农业部兽医局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312

  6月7日-8日,农业部兽医局与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朝鲜和蒙古代表处(FAO驻华代表处)在北京联合举办第二期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V)研讨会,总结第一期培训经验,研究加强中国兽医流行病学能力建设有关问题。农业部兽医局副局长李长友和FAO驻华代表处代表Percy Misika出席了会议。

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源于公共卫生的现场流行病学培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逐步引入兽医领域,并在多个国家取得了成功。为了加强兽医流行病学能力建设,2010年11月,农业部与FAO联合启动了C-FETPV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第一期五个模块的培训工作,基本实现了打造一个高水平兽医流行病学培训平台、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搭建一个兽医国际合作平台、开发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兽医流行病学教材的预期目的。

李长友副局长在研讨会上指出,兽医流行病学是动物疫病防治的基础学科,科学防治动物疫病离不开兽医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强化技术支撑,农业部兽医局希望进一步加强与FAO等有关方面合作,将C-FETPV建成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兽医流行病学培训平台。针对第二期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工作,李长友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分步骤、分层次逐步实施,系统提升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者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实践运用能力。二是根据我国国情科学设计培训课程。在国家层面,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和技术方法研究;在省级层面,系统提升流行病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在县乡层面,着重掌握流行病学基本知识,保证执行调查任务。三是坚持学以致用。要求学员必须是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从事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兽医工作人员。四是建立学员筛选制度。实施定期评估淘汰制度,保证每位学员跟得上、学得精、用得好。五是

加快实习基地建设。综合考虑地理分布、养殖密度和动物卫生状况等因素,配合《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实施,合理选择地点,建设实践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欧盟(中欧世贸二期项目办)、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加拿大驻华使馆、荷兰驻华使馆、美国疫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法国国际农业发展研究中心、英国皇家兽医学院,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国家林业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扬州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有关负责人及专家60余人参加了会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