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后,市民买肉买菜就可以像看天气预报一样心中有数了。记者3日从青岛市商务局获悉,市政府日前发布《关于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研究设立发布“肉菜上市数量和价格指数”,为生产、经营和消费提供数据支持。 |
“近几年来,无论是白菜、土豆还是大蒜等农产品,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产量过剩、价格伤农’、‘产量过少,价格暴涨’的怪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还是菜农在生产环节上对将来的市场情况缺少必要的预测和分析。”市商务局蔬菜办有关负责人说,建立全市统一的市场供求、交易和价格信息平台,对科学调控市场意义深远。
针对这种现状,《意见》提出,本市将加强市场监测,优化样本结构,扩大监控品种,研究设立“肉菜上市数量和价格指数”,密切监控“菜篮子”商品来源、数量、价格等信息,提高分析预警水平。同时,整合全市农产品的流通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市场供求、交易、价格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信息 ,引导生产、经营和消费。
增加储备商品投放点
为进一步增强农产品产销衔接能力,本市计划到2015年底,全市鲜活农产品的交易总额由目前的550亿元提高到75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鲜活农产品通过大中型连锁超市的销售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
为提高调控应急能力,外埠24小时跨区域蔬菜、猪肉生产保障基地由目前的25处增加到50处以上,应急调运量分别达到1000吨、50吨,占市区日均上市量的50%。
健全全市“菜篮子”商品应急储备制度,按照城市5~7天消费需求,确保完成每年1.8万吨蔬菜、3500吨猪肉和1000吨大豆储备任务,在市区建立200家储备商品投放点,保障菜篮子商品供应稳定。
3年新建农贸市场34处
按照《意见》提出的目标,本市计划到2015年底,新建、改造8处产地型生鲜配送中心。在市区规划建设1处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1处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四处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农贸市场34处,总量达到126处,城市每2.5万人拥有一处;新增生鲜超市、菜店200家以上,社区覆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
同时,根据规划和城市建设改造进程,市区每年新建农贸市场6~8处,按照商场化、超市化标准,每年对10处左右的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和扩建。
肉菜质量达“出口标准”
出口蔬菜和肉类,往往因为出口国家的质量标准严格而成为了安全、优质的代名词。为进一步提升市民菜篮子商品质量,本市计划研究推进“用外贸标准办内贸”的工作机制,参照“内地供港三趟快车”、出口欧盟水产品、出口日本肉鸡安全卫生监督等外贸出口国际标准,探索完善和提升城市“菜篮子”商品质量。
在全部市级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市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农贸市场、大中型生鲜超市以及市区重点“放心肉”专卖店、“阳光食品工程”等集团消费单位等350家,建成运行肉菜流通追溯管理系统,实现市区肉类、蔬菜流通的全程追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