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发展生态养殖或可扭转困局
畜牧业如今已成国内第三大污染行业。
“节能减排对于畜牧业来说,具有更特殊的意义和更艰巨的任务。”业内人士王建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2009年,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40%-45%,并把该指标纳入强制性的国民经济发展纲要中。
这意味着企业必须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中。对此,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予以扶持,受益的多为石油、煤炭、钢铁等行业,节能减排担子同样沉重的农牧业由于规模原因而没能“搭上车”。
中国已成畜牧业最大污染国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动物源食品生产国,但同时也是污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王建成告诉本报记者,“治理畜牧业的污染,只控制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万元产值能耗这几个常规的指标远远不够,还有很多特殊指标,如细菌病毒、有害微生物等。动物源食品生产过程中必须防止其扩散,否则将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极大危害,这才是更大的减排目标和任务。”
卓创资讯高级分析师孙光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节能减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狭义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
据悉,畜牧业已成为国内仅次于钢铁、煤炭的最大污染行业,而动物粪便污染则是最大污染源。卓创资讯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畜牧业占与人类有关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65%,而一氧化二氮全球暖化潜能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其中大部分来自粪便。牛群的粪便所排出的污染气体有一百多种,氨的排放量就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而氨正是导致酸雨的原因;甲烷排放量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这种气体令地球暖化的速度比二氧化碳快二十倍。
王建成还分析了我国目前“满目疮痍”的食品安全问题。“一般人理解的食品安全是卫生指标,但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指食品中特别是动物源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问题。苏丹红、瘦肉精、三氯氰胺,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追本溯源就是动物饲料中药物的添加。蛋白精、瘦肉精、激素、色素的使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控制饲料的质量安全和药物的产品品质十分重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与科学营养学院副教授朱毅同样认为,目前正处于迅猛发展期的畜牧业,首先需要保证的是人们对肉、蛋、奶的供应需求,以及对其品质的严格控制,食品安全必须要从源头抓起。
社会责任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我国畜牧行业中,有一些大型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走在了前头,他们从“八五”期间就开始着手节能减排。据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有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资金已近4亿元。与2005年相比,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了23.8%;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了20.1%;COD排放量降低了41.7%。
“近4亿的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已占畜牧企业全年盈利总额的很大比例,这样的投资规模和工作力度是地方一些小企业、小化工厂很难做到的。”王建成分析,这些企业始终坚持优先审批节能减排项目,积极开展锅炉改造工作,从一两吨的小锅炉、小煤炉改造成四五吨以上的大锅炉。此外,在动物试验房的改造,动物有毒有害排泄物、病原微生物的处理,化药制药基地排污系统处理等方面,他们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作为科技研发成本。”
这些企业如期完成了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王建成认为,这体现了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越强,其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畜牧业规模小难“搭车”
“根据我们对目前畜牧行业状况的了解,很多企业对于节能减排工作都觉得‘心有余力不足’。”王建成告诉本报记者,“不断压低的产品价格和一再上涨的节能减排成本形成了一个剪刀差,令企业处境艰难。”
据了解,为鼓励和支持节能减排,国家发改委相继出台了扶持政策,这对于节能减排任务重的行业而言可谓是一道福音,但畜牧业却难以享受到。因为按照政策标准,锅炉达到100吨以上的行业才予以扶持,而符合要求的基本都是石油、煤炭、钢铁行业。
针对这一局面,孙光梅解释,畜牧行业“十二五”期间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生态”十字方针。此番局面下如何应对这一压力,这是“十二五”对于饲料畜牧行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加速畜牧行业资源整合的一种举措。
对于畜牧行业目前的境况,王建成表示担忧,“节能减排,挖潜增效,那些从‘八五’期间就已经开始节能减排的大型畜牧企业中,部分企业的能源消耗已经降无可降。加上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成本都在增加,如何在较高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节能减排,这确实是一道难题。”
对此,孙光梅认为,畜牧企业除了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外,还可考虑从转变自身生产经营方式着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立体农业、休闲农业等循环农业经济。“例如,可将猪粪尿等排泄物排入沼气池进行发酵处理,这样不仅可以把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卖给当地农民,还使场区的脏、乱、臭的环境得到了改善等等,是开展生态养殖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