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心甙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主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为心肌收缩无力,心输出量减少,动脉供血不足。同时,心肌收缩无力,心脏血液排空不完全,使静脉回心血减少,造成静脉瘀血。
一、药理作用:
(一)加强心肌收缩力:
强心甙可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此作用在衰竭的心脏表现得特别明显。一般认为,治疗量时,强心甙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胞内钠离子泵出减少,使胞内钠离子增多,肌浆网释放的游离Ca2+增多,心肌收缩力加强。应注意:此作用可使心肌细胞缺钾,钙剂有协同作用,易引起中毒,可使心跳停搏于收缩期,故应用强心甙及停药后一周内禁用钙剂注射。
(二)减慢心率:
由于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提高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制窦房结,减慢心率,可终止窦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 但由于心室几无迷走神经支配,故对室性心动过速无效,相反,可因细胞内失钾,缩短心室不应期,提高心室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导致心室纤颤,故室性心动过速禁用强心甙。
(三)抑制传导:
加强心肌收缩力可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从而抑制房室结(不应期延长),引起房室传导的抑制。较大剂量时可直接抑制房室结和房室束,使房室传导减慢。中毒量时可引起部分或完全的房室传导阻滞,产生心动过缓或房室分离等。
(四)对心电图的影响:
1、T波及S-T波段的变化出现较早而明显。T波的幅度变小,甚至倒置;S-T段降低常呈鱼钩状;
2、P-R间隔延长,说明房室传导减慢;
3、Q-T间隔缩短,反映心室收缩期缩短;
4、P-P间隔增大,即2个心动周期间隔时间延长,说明心率减慢。
二、临床应用:
(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强心甙的主要适应症。
1、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室负荷过重,如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引起的心力衰竭疗效较好。
2、对心输出量较高的心衰,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贫血、维生素B1缺乏等引起的心力衰竭疗效较差。
3、对心肌伴严重缺氧的心衰,如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心肌梗塞、活动性心肌炎等引起的心力衰竭疗效差。
4、对机械阻塞性心衰,如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重度二尖瓣狭窗等引起的心力衰竭无效。
(二)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1、治疗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强心甙抑制房室传导,减少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和心房扑动过多的冲动传向心室,但不能使其终止。临床上配合抗心率失常药,可终止其发作。
2、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强心甙能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降低心房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和延长房室节的有效不应期,常能停止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房结性)的发作,恢复窦性心律。
三、常用药物特点:
1、慢速长效类:如洋地黄、洋地黄毒甙等,发生作用慢,维持时间久,蓄积性大。适用于病情轻缓的慢性心力衰竭和维持治疗。
2、中速中效类:如地高辛、黄夹甙等,作用较快,维持时间较短,蓄积性较小,比较安全。适用于病情轻缓的慢性心力衰竭和维持疗效。
3、快速短效类:如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等,发生作用快,维持时间短,蓄积性小。适用于危重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