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我国养鸡业面临的三大牧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3-14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326

中国是集约化养鸡数量最多的国家,全球排行第一,其远超欧美等发达国家。然而,一个摆在政府、养殖户和消费者眼前的明显弊端是:中国家禽饲养质量仍落后,尤其是鸡。在数量与质量乏间有失偏颇,后者明显不如前者。

据了解,饲料添加剂、滥用抗生素和监管 不严是养鸡专业户面临的三大软肋,只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饲养质量,让百姓能真正吃上安全、优质的鸡肉。

饲料添加剂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消费者都有此感:现在吃的鸡肉没有鲜味、肉质粗糙,口感大不如以前了,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其实,这是受到喂养鸡的饲料、养殖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饲料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位饲料经销商透露,其实中国大部分动物饲料在生产过程中就已经添加各种不同的添加剂和抗生素,用来防病抗病。

据介绍,中国禁止使用镇静安眠类药物、玉米赤霉醇(畜大壮、牛羊增肉剂)、乙烯雌酚等。在1997年农业部以3号文公布禁止使用的药物有:类固醇激素(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同化激素)、催眠镇静药(安定、眠酮、氟派酮)、肾上腺素能药(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β一肾上腺激动剂一盐酸克伦特罗)。毒鼠强(没命鼠、四二四)、氟乙酰胺类、平喘药(羟甲叔丁肾上晾素)、氯霉素、氨丙啉等也属于禁用范围。

而英国也明令禁止在鸡、猪和火鸡中使用抗生素阿伏霉素(也称卑霉素)。1971年限制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作饲料添加剂,欧盟则更加严格。

"欧盟已经禁止在食用动物饲料中使用抗生素类生长促进剂,但就目前中国的养殖水平和养殖环境来说,要想做到这一点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实际上根本做不到这点。"对此,南京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教授孙卫东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动物饲料有营养类、调味剂类和抗生素类,甚至还能制作不同颜色的饲料,满足某些动物对颜色的喜好。也就是说,这些饲料在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掺和了不同的添加济,由此增加动物食欲,缩短动物的生产周期。

2006年1月,欧盟就已全面禁止使用生长激素、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2008年,有政协委员曾向两会提交提案称,在中国,抗生素被普遍用于牲畜的饲料增加济,是造成食物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人们食用了这些含有抗生素残留物的奶和肉制品,会致使体内病菌耐药性明显上升。

滥用抗生素

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一种,抗生素也被普遍运用在鸡等家禽的身上,甚至是刚孵化不久的小鸡,商家其用意可想而知。一旦人体吃了含有大量抗生素的鸡肉,威胁健康。

对于多年前发生的大规模禽流感事件,很多人记忆犹新,其实它的危害却低于抗生素,处于可控范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的一位专家说,得了禽流感的鸡生的蛋也会带有禽流感病毒,但无需恐慌的是,感染上禽流感的鸡和鸡蛋,只要经过煮沸和高温消毒之后,对人体就没有危害了。

相比较之下,较多食用含有大量抗生素的鸡肉,对人体的危害更大。专家进一步解释,抗生素针对一些细菌有抑制作用,比如大肠杆菌等。一旦给鸡喂养过多的抗生素药物,鸡体内就会有残留,人体食用过多就会产生抗药性,容易产生质变、从而产生更新的细菌,最终连抗生素也抑制不了。比如,近年在欧洲等国家出现的"超级细菌"就是如此,目前医学上对它还很陌生,由此产生了新的医学难题。

但对此,孙卫东也为养殖户说一些话,“从技术上来说,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饲养动物或多或少都会遭到一些疾病的侵袭,必然要使用适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进行治疗或预防保健,但只要使用方法和剂量得当,就可以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此同时,若能严格遵守各种药物休药期的规定,可以避免药物在动物性产品中的残留。而在实际生产中,一些养殖户可能考虑到在休药期内养殖动物存在一定的风险而缩短休药期或干脆无休药期,这些情况会给动物性食品安全带来一些潜在的隐患。”

不可否认,在动物饲料中增加抗生素或使用抗生素治疗动物疾病已是一个普遍行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肖永红教授等专家调查发现,中国 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

研究多年耐药细菌的肖永红认为,动物长期使用抗生素,必然产生残留,而残留抗生素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也会引发细菌的耐药性。

难以监管

对于中国的养殖户来说,饲养鸡的生长周期越短,风险就越小,盈利空间越大,一味追求经济收益,从而忽略鸡及鸡产品的质量,这与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相应的补贴政策也“不够给力”有关。

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透露:“在政府方面,只有禽流感死亡的鸡才给养殖户补偿,虽然大部分地区规定了每只补助10~15元,但是农民要拿到是很困难的。这也并非政府的完全不作为,一个五六万人的乡镇,有30~40个大型养殖场,活鸡两三百万,但政府工作人员只有三五个人,怎么管理呢?”

有关部门的不作为、监管不严,导致卫生标准和规定成为摆设,形同虚设。养殖场里难闻的气味,令检查的官员避之唯恐不及,很多时候他们只在外面转转就交差了。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当年禽流感严重的时候,市场加大了监管力度,派出专人每天去各个档口收集死亡的家禽,买卖死禽被严惩。但禽流感一过,有关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商户出售死鸡也越来越明目张胆。

当然,从另一方面而言,完全依靠政府来监管如此庞大的养鸡市场也不现实。为此,孙卫东提出建议:“正常情况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出售鸡等家禽的养殖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而在中国,则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有少额的补贴。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政策和经济杠杆的手段,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动物健康养殖技术支撑体系,全面建立并落实动物疾病防控体系,实现动物福利化养殖,才能给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提强有力的保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