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是个“七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农业县,畜牧业是我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全县畜牧产值6279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2%。生猪产业又是我县畜牧业优势产业之一,2011年生猪饲养量34.4万头,其中存栏16.2万头、出栏18.2万头。近年来规模养猪有所发展,全县有出栏生猪100-500头的规模场650个,出栏生猪10.59万头,占出栏的58.2%;500-2000头规模场91个,出栏生猪4.8万头,占出栏的26.4%;2000-5000头以上规模场8个,出栏生猪2.21万头,占出栏的12.1%。整个养猪生产以中小规模的养猪场和专业户为主体。全县饲养能繁母猪存栏2.1万头,分布在18个乡镇(街道)的3640户养殖户中,呈现“分布广、户数散、规模小”的特点。其中存栏100头以上有8户1154头,占总存栏的5.5%;10-99头的592户13198头,占59%;存栏10头以下的有3040户7483头,占总存栏的35.5%。母猪生产的变数较大,受市场行情的影响因素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为稳定养猪生产,保障供给,为政府制定和出台扶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养猪产业提供市场预警。在省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我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迅速部署落实,开展能繁母猪预警体系建设并不断加以推进,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成效
1.通过体系建设,及时掌握准确的能繁母猪饲养和生产信息。目前我县90%以上的存栏母猪已经钉载电子耳标,饲养信息已录入电脑系统。为我们开展生猪生产的宏观指导、监督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通过体系建设,有利于保险机构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及时掌握能繁母猪信息,开展承保、核保、定损、理赔等工作。2010年我县有6037头母猪参加保险,共理赔10.73万元;2011年我县有3994头母猪参加保险,共理赔12.32万元。做到凭标参保、凭标报案、凭标理陪。
3.通过体系建设,为落实和兑付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提供基础材料。2011年我县存栏母猪2.1835万头,共发放了能繁母猪补贴218.35万元,符合政策补贴的母猪信息录入到系统中,80%以上的享受补贴对象与电脑系统相符。由于基础工作扎实,在发放母猪补贴过程中比较顺利,没有出现养殖户因饲养数据与发放补贴不符而出现的群体上访、信访和不服等现象。
二主要做法
为确保母猪预警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和运行,结合本地实际,我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采集信息到位:结合春秋季防疫,发动各乡镇(街道)畜牧兽医员和村级防疫员到户到栏采集信息,规定并实施10头以上母猪的场(户)由乡镇畜牧兽医员亲自上门普查核实,散养户由村级防疫员实施免疫后登记在册,标准化猪场项目建设单位自行负责,努力做到能繁母猪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2.建设经费到位:积极争取政府领导对体系建设的重视和支持。2010年县政府下发抄告单,专门安排经费18.42万元用于此项工作,主要用于预警体系仪器的采购和电子耳标钉载人员的劳务工资(4元/头),以及新增母猪和核销母猪的正常性劳务支出。
3.培训工作到位:多次邀请榔木达公司人员就耳标的钉载、信息输入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培训,全县18个乡镇畜牧兽医员、县局干部和部分规模场业主参加了培训。
4.钉载队伍到位:为防止光有信息,没有电子耳标的现象出现,我县以组织专业队不定期识读更新的形式开展耳标钉载工作,每个乡镇组织1—2个专业队,统一标准、统一操作程序、统一劳务工资标准,使能繁母猪真正挂上电子耳标。目前我县共有2.5万头(次)母猪信息输入系统,涉及场户3600多户,采集信息21万条,主要有畜主、地址、身份证、品种、年龄、胎次、产仔数等。
5.管理措施到位:为实现长效管理,我局成立了能繁母猪预警体系领导小组、确定了物资发放专管员,确保了对电子耳标钉载人员的管理。我县采取多渠道采购系统设备,标准化猪场建设项目配一批、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项目配一批、县财政补助配一批的办法,共配备识读器40台,电子耳标钳80把,电子耳标2.5万枚。
由于母猪预警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形成养殖场(户)和农民的共识,所以在推进过程中难度较大。一是母猪饲养信息的掌握难度大,农民还没有主动上报核销和减少饲养数据的自觉性,更没有主动上缴电子耳标的可能,要农民承担经济责任更无法律依据。二是新增饲养的母猪要及时补钉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基层队伍相当薄弱,要及时上门更新输入信息的劳务费难以保证。三是养殖场(户)和农户对频繁的进场普查、识读和钉载存在抵触情绪,村级防疫员操作和使用电子设备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所以要推进此项工作的长效管理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探索。我们决心通过这次培训,向兄弟县(市、区)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尽力把这项工作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