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专家分析认为,生物技术是未来农业经济和农产品竞争的重要领域,加快自主创新推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对于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生物农业发展势头迅猛
农业生物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已经成为农业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力。农业生物技术不仅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在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环境、寻求替代能源等方面更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加速生物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目前,世界生物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初始阶段。生物农业进入产业化的产品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过去10年,世界各国在发展生物农业方面的投资增长了10倍。
据调查,跨国公司现已成为生物农业的主体。从1995年至今,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持续增长,2003年达到6770万公顷,比2002年增长15.3%;其中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是4140万公顷,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为1550万公顷,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为720万公顷,转基因油菜的种植面积为360万公顷。从国家分布情况看,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的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6%,阿根廷占23%,加拿大占6%,中国占4%;转基因农作物产业的总价值估计为42.5亿美元。
目前,国内外利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超级农作物新品种,水稻、玉米等转基因作物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动物克隆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为改良动物、培育新的动物品种开辟了新的途径。畜禽疫苗、生物兽药的研究使用,将构筑动物防疫新体系,大幅提升人类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疾病防御与控制能力。牛、猪、鱼等动物生长激素以及新型饲料添加刑的应用,将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益。
专家认为,农业生物产业具备作为“领航产业”的条件,主要特点是产业链条长,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带动性。据国外研究报告,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对相关行业就业带动作用为1:2.9,产值带动作用为1:2.3,个人收入带动作用为1:2;具有高成长性特征,市场需求规模巨大。生物产业以再生性资源为主要原料,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是创造绿色GDP的产业,兼具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
--借助基础优势加快生物技术发展
目前,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是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差距最小的领域。我国转基因稻和转基因棉花的研究和开发已达到世界前沿水平,在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整体实力上处于发展中国家领先地位。专家认为,由于农业优势明显和科研实力较强,黑龙江等省份在发展生物农业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
首先是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来自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基因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基础。黑龙江省生物资源、生物物种十分丰富,是生物基因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既可通过建立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进行生物技术研发,又可吸引国内外顶级的科研机构和专家进行合作,带动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黑龙江省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拥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堪称学科带头人的拔尖人才,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具备发展生物农业的产业基础。目前,这个省在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农作物品种改良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世界和国内领先水平。
专家估计,今后40年内全球人口将比目前增加50%,粮食产量须增加75%才能解决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拥有13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大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粮食产量要达到6.3亿吨以上,单产必须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50%左右,这都需要依靠生物技术培育新的高产、优质、超级农作物品种。发展现代生物农业技术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重要途径。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一是农业生物技术科研队伍壮大,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仅黑龙江省目前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就有11家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人员达到800多人,而且科研实力较强,设施较为先进。东北农业大学建立了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哈工大建立了生命科学系,黑龙江省农科院成立了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并建立了省级重点实验室。
二是研究领域较宽,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研发领域由以细胞工程为主,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全面展开。在应用细胞工程技术方面,培育出了一大批水稻、小麦、甜菜、亚麻、蔬菜等新品种;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方面,开展了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和甜菜等作物转基因技术研究,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植株。东北农业大学开展了大豆、水稻、马铃薯、蔬菜等作物的抗病虫及除草剂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和小麦体细胞培养、转基因猪、奶牛和羊胚胎技术研究与开发,获得了一批优质、抗病虫农作物种质资源和转基因植株与新品种。甜菜无融合生殖基因的克隆、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和奶牛胚胎移植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重点支持。
三是坚持研发与应用结合,积极探索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途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黑龙江省农科院利用外源DNA导入分子育种,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黑生101”,累计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利用空间诱变技术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太空青椒品种“宇椒一号”和第一个太空番茄品种“宇番一号”,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后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东北农业大学在转基因猪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为培育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的优质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企业约有200家,正在研究的转基因植物种类达到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个。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现已推广到20多个国家,转基因抗虫棉花面积已占棉花总面积的40%,转基因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400多个品种进入安全性评价阶段,并有许多品种具备了产业化条件。
五大措施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
有关研究表明,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世界。从世界生物产业发展的实践和走势看,农业生物技术必将推动第二次“绿色革命”。专家认为,加快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应从5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建立生物农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发展农业生物产业是一项牵涉面广、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任务,仅靠某个单位和部门难以顺利推进。建议各省抓紧制定生物产业发展实施纲要和细则,重点支持发展。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的公共投资力度,出台积极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通过设立创新基金等形式带动银行和社会闲置资本进入农业生物技术产业。
其次,以项目为载体加快整合区域科技资源。认真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层多头管理的体制障碍,解决科技资源分散、分割问题,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彻底改变各科研单位封闭分割、低水平重复研究状态,围绕生物农业技术的重大课题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关。有关部门要搞好协调与衔接,搞科技分工与合作,以科研项目为载体,集约使用全省的科技资源,壮大区域科技整体实力。
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科研体系。加快以企业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以富有创新能力科技人才为主体的团队建设,稳定农业生物技术的科研队伍,重奖有重大科技贡献的人才。实行鼓励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保护知识产权,创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加强科研条件建设,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对实验室和现代仪器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建议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向上争取、银行借贷以及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等多个渠道,引进最先进设备仪器,建设一流水准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打破部门、单位界限,依托现有设施建立生物科技公共实验室,搭建科技平台,促进资源与信息共享,加强生物技术工程化能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第四,提升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加速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应大力强化龙头企业建设,从产业发展趋势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出发,培育特色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生物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龙头企业研究开发、创新能力、产业化前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畜牧养殖加工、生物饲料、生物肥料以及转基因作物推广、食品加工等方面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等综合措施,重点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
第五,坚持跟踪与创新结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本着“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惯例”的原则,发挥黑龙江等省份生物资源库优势,加强同国家权威科研机构的联合研究,多出成果和人才。加强同国际著名科研机构与跨国公司的交流合作,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紧紧跟踪世界生物技术发展前沿,大力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国际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在引进和继承中进行创新,加快推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