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发展规模养殖。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推动农户散养向小区规模饲养集中,加强对规模养殖场规划建设的指导服务,提高规模养殖场集约化生产水平,推进畜牧业向生态环保型转变。同时,按照“六化”建设要求,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逐步形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市已有9个单位被列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有21个单位被列为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
二是加强品种改良。抓好畜禽良繁品改,提高肉品品质、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养殖效益。推广品质好、饲料报酬高、生长周期短的优良品种。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大尾寒羊和山东细犬等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高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建成以市为中心、以县为重点、以乡镇为基础的家畜改良网络,为稳定畜牧生产提供基础性保障。全市现有种畜禽场117家,家畜改良站点150多处,基本建立了“原种场-祖代场-二级扩繁场-商品代场”4级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与指导,提高群众标准化生产意识和技术水平,搞好主要畜禽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推广实施,进一步完善畜禽生产标准体系,加快无公害畜禽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提升畜产品质量档次。目前,全市有绿色食品(畜产品)生产企业1家, 无公害畜产品企业9家,无公害畜产品9个,其中:无公害生猪4个、无公害鸡蛋1个、无公害鸡肉2个、无公害鸭肉产品1个、无公害猪肉1个。
四是组建合作组织。积极引导饲养场户、加工企业组建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指导现有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管理、促进健康发展,提高生产组织带动能力。目前,全市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50多个,带动农户3万多个,户均增收25%以上,合作社有效实现了产销衔接,突出解决了畜禽及其产品的“买难”和“卖难”问题,架起了通往“大市场”的桥梁。
五是搞好疫病防控。按照“内防外堵,确保无疫”的防控目标,全面推行了以“消毒打基础、免疫抓关键、检疫作保障、检测看效果、管理促规范”的“五位一体”防控管理模式,提升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把住山东“西大门”,继续保持全市无疫的良好局面。2011年7月,我市兽医实验室顺利通过了农业部的考核验收,这标志着我市兽医实验室取得了承担动物疫病诊断、监测和检测等任务的资格,为进一步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全市已完成1025名乡村兽医登记、发证工作,287家兽药经营企业GSP认证工作,为有效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是保障质量安全。全市现有生鲜乳收购站(点)27个,乳制品加工企业2个,以生鲜乳收购站(点)为重点环节狠抓整治,强化质量监测与执法监督,严厉打击添加非食用物质行为,着力规范收购站(点)日常监管与标准化管理,突出生鲜乳质量安全生产与检测技术培训,依法取缔不合格站(点)3个,实现了生鲜乳持证收购和运输。全市生鲜乳收购站(点)检查率、生鲜乳质量安全违规单位查处率、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实现了生鲜乳从生产到原料奶收购的全程监控,保障了全市生鲜乳质量安全。在上海世游赛和深圳大运会期间,采取有效措施对10家上海世游赛和11家深圳大运会动物和动物产品供应企业进行了重点监管,未发生一起质量安全事件,确保了赛会期间畜产品质量安全。
七是突出科技兴牧。加快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重点推广养殖小区规模生产技术、高产奶牛繁育与规范化饲养技术、优质牛羊经济杂交技术、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全株玉米青贮及秸秆利用技术、养殖环境治理技术等畜牧科技新技术。2011年,先后选派畜牧专家联系场户1052个,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发放畜牧科技资料15万份,实现了“科技人员直接到场、良种良法直接到户、技术方法直接到人”的目标,有效提升了畜牧从业者的科学发展意识。
八是抓好外向经济。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对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重点引进和新建一批标准高、规模大、带动强、外向型的加工龙头,着力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以冷冻鸡肉、宠物食品为突破口,多渠道开拓国际大市场。2011年,全市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出境货值达到3.35亿美元,同比增长48.89%,占全市出境商品总货值的26.27%,畜牧业已成为振兴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