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全国唯一以生态畜牧业发展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位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包括三县12个乡镇和2个国营农牧企业,总面积14880平方公里,人口11.84万人。
发展优势:
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全球无公害超净区”内最为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环境无污染,畜产品无公害。在高海拔、高紫外线、低含氧量的环境中,青藏高原畜产品具有无污染、低糖、低盐、低脂肪、高营养、纯天然等显著特色和不可比拟的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品质。
海南州拥有相对于其他几个州更为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可利用草场面积占到全省的约九分之一,牲畜存栏数占到全省约五分之一,区内超过半数面积的地区为光热条件较好的半农半牧区和河湟谷地,拥有全省最大的草种繁育基地,具有大面积发展人工草地的条件;区内有龙羊峡、拉西瓦、尼娜等大型水电站,电力供给和能源成本优势明显。
实验区地处三江源北部,毗邻青海湖,州府恰卜恰镇距西宁仅138公里,基础服务设施较好,214国道、109国道和省道西久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果洛玉树都需途径本区,是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辐射性强,区位优势明显。
实施步骤:
努力实现一年开好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跨越的实施步骤,形成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群。
实施目标:
2011年至2015年为建设重点期。到2015年,全区逐步建立高效、安全的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成为高原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化趋势整体得到遏制,草场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健全,核心技术成熟,体制机制完善,畜牧业综合效益大幅提高,区内农牧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带动全州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道路,建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持续、民生改善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具体目标:
1、 耦合化生产
2015年,黑土滩治理564.4万亩;沙化治理351万亩;退牧还草937.1万亩;鼠害防治2211.8万亩;虫害防治718.9万亩。到2020年,中度以上退化草场基本得到治理,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体系。
2015年,多年生人工草地达到230万亩以上,一年生人工草地发展到100万亩以上,年饲草产量200万吨以上。全州草场全面实现分割围栏、划区轮牧,天然草场载畜量控制在350万个羊单位以内,草畜基本实现平衡,草场改良面积达到80万亩。草食牲畜饲养量达到489.6万羊单位,年育肥出栏草食牲畜155.7万头只以上,出栏率达到 50%,商品率达到45%,肉、奶总产量分别达到 5.6万吨和 4.2万吨。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百亩可利用草地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87万元。母畜比例达到 55%,羔羊出栏达到60万只,藏系羊、牦牛、奶牛、生猪良种率分别达到85%、80%、 50%、 90%。畜种、畜群结构更趋合理。
2、差异化经营
到2013年,全州畜牧产品有机产品率达到6%,绿色产品率达到12%,无公害产品率达20%,地理标志达到15个;到2015年,全州农畜产品有机化达到20%,绿色产品达到30%,无公害产品达50%,地理标志达到30个;到2020年,全州农畜产品有机化达到50%,绿色产品达到50%,地理标志达到50个。
到2015年,建设江海工业园、河卡有机产业园、过马营生态畜牧业产业园三个工业园区,其中,新建13个畜产品加工厂,1处有机食品加工厂,8项生物产品开发工程,2座草产品加工厂。发展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其中,培育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6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4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3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30%以上。到2020年,培育龙头企业25家,其中,培育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10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10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5家。
3、品牌化营销
到2015年全州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经济组织75个,经纪人总数达到1050人,入会(社)会员农牧户达到农牧户总数的3%以上,40%以上的主要农畜产品通过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加工、销售进入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牧户比例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全州发展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经纪人总数达到3700人,入会(社)会员农牧户达到农牧户总数的50%以上,60%以上的主要农畜产品通过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加工、销售进人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牧户比例达到50%以上。
建立海南州3级15处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州县乡三级冷链配送中心,交易量达到120万头只。建设州内、周边及东部市场,设立14家 “海南州名特产品专卖店”、把海南州优质名特产品推介到超市大卖场销售,覆盖率达20%,制作“海南州特色精品礼盒”,参加省内外相关推介会每年至少3次,并开展事节营销活动,积极拓展销售市场。
到2015年,培育青海省著名商标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农牧产品4个,青海著名商标4个,青海名牌产品8个,青海农牧业名牌产品10个,海南州优质产品30个,其他各类商标21个。到2020年,培育青海省著名商标2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0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农牧产品10个,青海著名商标10个,青海名牌产品15个,青海农牧业名牌产品16个,海南州优质产品40个。
4、人性化安居
到2015年建成畜牧业“四配套”2.56万户,“八配套”8000户,农区小畜棚达到2.32万座,累计建成草场围栏2407万亩。建成沼气池2.48万座,新推广太阳灶3.2万台。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安置生态移民就业8000人以上。培训行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1500人,培训农牧民8万人次,后续产业职业技能培训3000人次。
5、科学化保障
到2015年,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一所产、学、研一体的研究中心,建成科普惠农兴村服务站15个,各村(社)保证有民间防疫员和农牧民技术员各1名。
到2020年,建立体系健全和服务优良的州、县、乡镇、村及企业、科技示范户等多级农牧业科技服务网络;建成科普惠农兴村服务站20个。
到2013年,建成河卡有机食品基地溯源体系示范平台,到2015年,建成河卡有机食品基地物联网体系示范平台,建成覆盖全州生态畜牧业的基础管理数据库。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州生态畜牧业物联网体系,实现从牧场对餐桌的全息追溯。
到2015年,制定、修订畜牧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60项以上,建立基本覆盖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健全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和检疫监督体系,加强有机畜牧业环境保护、建设和监管,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定、认证和品牌开发,每年认证2~5个无公害产地产品,8~12个绿色、有机产品或地理标志。
破解科学发展难题 抢占绿色食品高地
海南州地处全省中心地带,区位优势突出,是青海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因此,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闯出一条生产、生态、生活共赢之路,在全省具有独特和典型意义。自去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努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成功之路的要求及其着力推动“四个发展”的战略部署,站在培育新优势、实现可持续的高度,提出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推进自治州加快发展的战略产业和根本措施,科学编制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这一思路及工作部署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将海南生态畜牧业列入全省四大高原现代农牧业建设示范实验区发展布局。最近,省政府又专门对海南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作出批复,明确提出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原绿色和有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成为高寒牧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示范区,建设成为三江源乃至西部地区以生态畜牧业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场,这三大战略定位为海南生态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也标志着海南推进生态畜牧业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顺应了国际国内大市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消费需求。海南地处被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这里天蓝地洁、污染小、环境质量好,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天然净土和开发绿色有机畜产品的理想之地。在生态食品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的当今世界,发展生态畜牧业,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顺应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经济新优势的客观要求。在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正在进行大调整、大变革,纷纷抢占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新形势下,作为欠发达地区,我们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赢得竞争新优势的唯一现实途径,就在于立足自身独特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生态畜牧业,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延伸产业链条,除此别无它途。顺应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海南地处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导致草原生态日益恶化,并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就是要破解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畜牧业发展的矛盾和难题,走出一条生产得到发展、生态得到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子。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就是要破解传统粗放的经营模式下草场资源日益枯竭、群众增收乏力的难题;就是要通过生产要素的集合配置,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生态有效保护、经济加快发展、牧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发展得更加理智、更有效益。总之,依托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个平台,通过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一系列工程性项目建设,使生态畜牧业真正成为强州富民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加快推进海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自治州发展能力,推进自治州实现跨越发展、长治久安的战略选择和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有新作为、大作为。
今后一个时期海南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农牧业生态资源优势,全面树立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现代化服务的发展理念,围绕集约化促进组织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围绕产业化促进生产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带动一体化发展体系,围绕专业化促进形成专群化、标准化、良种化生产格局,围绕市场化打造高原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围绕现代化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牧业装备、技术、管理等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切实在思想观念上由重草轻畜向草畜平衡转变,在饲养方式上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向舍饲、半舍饲和集约化经营转变,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一数量型向生态安全型和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市场开拓上由局部小市场向国际国内大市场转变,经过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初步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原绿色和有机农畜产品基地等三大战略定位目标。为此,要着力并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进程:
坚持集约化管理机制。要通过促进承包草场规范有序流转,草地资源适度集中,生产要素逐步向养殖大户、经营能手集中等方式,积极探索牧户联合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等合作模式,在生产放牧、饲草料种植、集中育肥、农机服务、运输销售、技术服务等领域,改变分散、单一、粗放的传统经营方式,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对推进集约化生产释放的富余劳动力,既要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从事牛羊育肥、贩运、加工及劳务输出等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更要通过做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在公路交通沿线、传统商贸集散地及乡政府所在地布局建设一批新的重点集镇和聚居村落,引导农牧民进城定居,并扶持发展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和环保型加工业、手工业,实现向非牧产业转移,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引领和促进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坚持产业化经营路子。要紧紧抓住对口援建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经济合作,抓紧建立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化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本地特色突出、技术先进、具有一定基础的农牧企业逐步发展壮大;鼓励农牧民合作组织兴办或参股龙头企业,形成以点带面、宝塔型、网络化的产业化经营局面,实现以龙头促加工、以加工延链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的目的。按照工业化的理念,遵循统一规划、区域布局、专业生产、集约经营的原则,重视抓好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迅速壮大畜牧业基地建设规模,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打牢基地建设基础,增强基地支撑能力,加快畜牧业生产由小群体、小规模向大群体、大规模的飞跃。促进农牧户、基地和企业的融合,依托基地建设带动龙头企业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专业化生产方式。要把专业化生产作为提高生态畜牧业发展质量的关键举措,认真加以推进。要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和退耕还草地等资源,整合生产要素,完善体制机制,推进饲草料的规模化种植,提升草产业发展水平。要根据畜群畜种构成、草场类型、气候特点、饲草料分布和劳动力技能等,研究适宜当地的牲畜组群方式、放牧方式,通过生产分工、合作经营,建立分区围栏、专群放牧、定期放牧、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标准化生产规范,构建合理载畜、草畜动态平衡的机制,推进生态畜牧业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突出牦牛、藏系羊等畜种优势,实施牲畜良种工程,加大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建立核心种群基地,扩大种畜繁育规模,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加快黄河谷地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大力实施牧繁农育工程和牛羊育肥工程,“十二五”期间建设集约化育肥养殖小区1500个,形成300万头只舍饲、半舍饲养殖能力,推进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围绕提升生态保护建设水平和生态畜牧业发展能力,继续加快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湿地生态保护与治理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抓好草地综合治理、草场改良、鼠虫害毒草防治、黑土滩治理、草场围栏、人工草地建设、饲草料储备等项目建设,使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按照整村整乡推进的要求,加大以牲畜暖棚为主的设施畜牧业建设,注重饲草料基地、储草棚、水、电、路、房等成龙配套,夯实发展基础,提升保障能力。
坚持市场化营销战略。要依托丰富的藏羊、牦牛畜产品优势,按照“巩固周边市场、开拓东部市场、瞄准国际市场”的要求,在利用省内外各种媒体和节庆活动,加大捆绑式宣传营销的同时,积极扶持本地农牧企业通过丰富产品种类,提高生产工艺,发展精深加工,逐步发展壮大畜产品开发加工规模和水平,不断巩固周边市场;紧紧抓住对口援建机遇,大力引进内地知名农畜产品开发企业,建设特色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和完善面向中高端市场的营销体系,开发国内东部市场;要借助大企业、大集团的带动效应,扎实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赋予生态内涵,增加生态元素,打造高原特色资源和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抢占国际市场,从而使青藏高原这一最具传统、最具优势、最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实现质的飞跃,走向内地、走向国际,为人类的食品安全、健康生活和绿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坚持现代化科技服务。要按照为农牧业生产全过程提供现代化科技服务的要求,全面加强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生产资料服务体系、流通服务体系、卫生防疫服务体系建设。要把握好农牧业技术服务的对象、方式和内容,按照科技指导到人、良种良法到户、技术要领到手的要求,加快州、县、乡三级农牧业生产服务体系改革,调整现有服务单位职能定位,强化依法监管职责任务,由以往的建设服务型向监管服务型转变;建立奖励、工资挂钩等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直接有效的技术推广服务。实行畜牧业生产、加工、运输一条龙服务,推广各种机械化有偿服务,建立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配套的社会化综合服务网络,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加快生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生态畜牧业环境监测体系及有机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大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全程监督管理力度,建立生态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以保护生态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抓好动物疫病防治、检疫、兽药及饲料添加剂使用监督管理等工作,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定、认证和品牌开发,到“十二五”末,使全州无公害认定、认证规模占养殖业的50%以上,绿色有机认证占50%以上,农畜产品有机化达到20%,绿色产品达到30%,无公害产品达到50%以上。总之,通过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谋划,创新思路,真抓实干,一个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人民安居乐业、地区繁荣进步的社会主义新海南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对此,我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