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中央出台的5项生猪养殖扶持政策,其中两点请大家注意:
一加大生猪生产扶持力度。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恢复至25亿元,今后视情况适当增加。对养殖户(场)按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继续落实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生猪原良种场建设,加大生猪冻精补贴力度。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范围由421个县增加至500个县。
三强化信贷和保险支持。增加对规模养殖企业的信贷支持,为规模养殖场和小区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抓紧研究建立规模养殖企业联合体担保贷款方式。做好生猪保险工作,提高生猪保险覆盖面。
政策对规模养殖场的补贴支持力度不断加强,5项政策中丝毫不提小农生产模式。目前小农户的养殖规模也在扩大,不在是五头、十头的养了。现在少则一二十头,多则五六十头。这样规模的养殖场相比动辄万头的大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而言,更加符合中国农户经济的基本情况。
从政策上大力扶持规模养殖场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家调控生猪价格的能力,2009年中国农大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生猪价格的波动周期和振幅随着农村小规模散户的退出和规模养殖在生猪总供给中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呈现周期缩短、振幅减小的趋势。2009年笔者曾就此写了文章《大农的匮乏和小农的丰裕》,从理论上讲,市场中的一个或一些主体的市场势力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供给时,这些主体便可利用市场势力减少供给太高价格以获利,至于减少的数量,可利用产业经济学的垄断、寡头垄断等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当然,现实中的情况复杂得多,在局部区域,一些市场势力大的主体完全可以通过共谋来哄抬短期价格。这是大农匮乏的理论逻辑。小农作为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数量众多,不可能通过集体行动减少供给总量而太高价格。因此,在既定的市场价格下,小农的策略应当是增加产量,以实现收入最大化。于是,便构成了小农丰裕的逻辑。石油便是很好的例子,远有欧佩克,近有中石油。生猪养殖若继续朝向规模化发展,在一个阶段可以实现调控市场价格的政策目标,但长远可能将陷入因少数企业依仗市场势力要挟市场、社会和政府的被动局面。到时候也像中国的油价一样,温水煮青蛙似的上涨,巨额政府补贴都进入他们的腰包。再想让“五畜疲软”的农村散户填补市场短缺可就难了。
即便往好了想,企业很听政府的话,或者政府能拿得住企业家们,实现价格调控。我们也不可忽略规模养殖场带来的生态灾难。央视十套好歹播出了一期国外反映规模养殖场造成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纪录片,片中指出万头规模养猪场造成的空气污染超过拥有万两汽车的城市;同时由于养殖密度高,疾病难以控制,完全依赖抗生素;猪的食物品种单调、营养失衡,也为了催长而大量使用添加剂;等等弊端使得我们有理由要求反思模化,放慢脚步,就像反思高铁一样,寻求合适的方式,兼顾生态、食品安全和农村散户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