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16日消息,据经济之声报道,双汇存在“瘦肉精”猪肉问题被媒体曝光后,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公众强烈关注。专家建议,要改进当前我国食品抽样检验方式和生猪养殖模式。
针对“瘦肉精”事件,双汇昨天(16日)发布声明表达了歉意,声明说,被媒体曝光的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已经责令济源工厂停产自查,并派出集团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进驻济源工厂进行整顿和处理。记者了解到,济源工厂是双汇兼并过来的,双汇内部管理显然还存在问题。一位对双汇有过技术指导的肉制品行业专家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工厂的条件还是设备啊都是最先进的,不过后来它又收购了很多企业,会影响它的管理和品质方面的问题。
曾经在双汇做过五年咨询顾问的贾裕泉向记者表示,作为国内龙头企业,双汇尚且如此,市场上其他企业的肉制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怎么样,这不由得使他更加担心。
贾裕泉:这个问题被揭出来是对的,应该让双汇加强管理,但问题是说,如果双汇没有做到,那么别人家都比它强吗?
贾裕泉的担心显然也是众多消费者的担心:那些资金没有双汇充裕、饲养和屠宰规模没有双汇大,生产设备没有双汇先进的厂家,他们究竟有没有“瘦肉精”问题?尤其让消费者质疑的是,为什么十几道检测工序都查不出“瘦肉精”?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告诉记者,这主要是食品的破坏性检验手段影响了抽样率,他建议采用多种检测方法,比如可以在生猪屠宰前进行每一头的尿检。
何计国:食品检验和别的检验不一样,我们叫破坏性检验,就是说检了后这个食品就不能被加工和食用了,所以只能抽样,不能每个都查,可能有的和没有的混到一块了。不测肉,测尿,这样就可以一头头地去检。
另外,瘦肉精问题也直指国家畜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我国多数地区依然是农村零散的生猪养殖模式,每家养殖的生猪数量过小,难以从源头上控制饲料成分。相比之下,国外更多是采取大规模的、集中的养殖场模式,这样更有利于从源头严格控制饲料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