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兽用生物制品市场现状
一畜牧养殖方面 根据农业部信息中心2004年10月发布的《当前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上半年,全国肉类总产量3 234万吨,同比增长4%。其中,猪肉2 284万吨, 同比增长4.4%;牛羊肉总产量400万吨,同比增长8%。据行业数据表明,奶类产量1 039.5万吨,同比增长28%; 受禽流感影响,禽肉产量550万吨,同比下降0.8%;禽蛋产量1 201.0万吨,同比下降1.55%。
二市场容量估算 根据国内主要禽用疫苗生产厂家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家禽的年出栏量估计:国内禽用疫苗市场容量结算为20亿~25亿元。
根据资料,2000年国外进口兽用疫苗产品在中国的销售额已达2亿元,占整个国内市场总份额的7%~10%,其销售额中大部分是鸡用疫苗,占70%以上,占据着中国大部分的种禽市场。
根据海关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1~5月份,中国进口兽用疫苗共计910.587万美元。
2000年中国28家兽用生物制品厂生产禽用疫苗为397亿羽份(2亿mL),加上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生产车间生产的中试产品和进口的疫苗,估计禽用疫苗每年总量约600亿羽份,理论上讲基本满足了目前中国市场的需求,但由于养殖户在使用国产疫苗时一般都加倍使用(一般加2~3倍,部分地区加到4~6倍),因此目前的市场还没有饱和。
三国产生物制品概况 截至1998年底,我国共批准生产兽用生物制品241种,其中疫苗177种、诊断试剂64种。疫苗中猪用疫苗43种,禽用疫苗54种,牛用疫苗13种,马用疫苗5种,特种经济动物用52种,其他动物用疫苗10种。
国内生物制品厂,产品多而全,但技术含量通常较低,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产品。
四进口生物制品概况 我国自1992-2002年底共核发疫苗类许可证187个。其中2000年核发疫苗类许可证34个,家畜2个,家禽32个;2001年核发疫苗类许可证14个,家畜0个,家禽14个;2002年核发疫苗类许可证39个,家畜4个,家禽35个。3年累计核发疫苗类许可证87个,占11年来总数的47%。
根据农业部截至2003年11月底的公告,2003年核发疫苗类许可证32个,家畜6个,家禽26个。分析2000-2003年11月底农业部数据,4年累计核发疫苗类许可证119个,其中活苗65个、灭活苗54个。
从农业部每年核发的疫苗类许可证的数量趋势来看,国外动保行业对国内兽用生物制品市场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在增加。
二、中国兽用生物制品市场竞争分析
一国产疫苗的主要策略(市场渗透战略) 目前国产疫苗的生产厂主要是国有企业,其销售渠道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销售,主要是2000年以前根据农业部[1996]第6号令和地方法规直接配给给经过认证的大型种畜禽场、商品畜禽厂、孵化厂等。此种方式一般在市场不景气或者生产厂力量薄弱而地方行政部门扶持时采用。二是间接销售,利用中间商将其产品供应给用户。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是厂家的销售人员或业务人员直接推销,以上两种方式相结合。
体现在各个企业又可分为固有市场策略和优势产品市场策略。固有市场是指各省级动物防疫机构根据国家农业部[1996]第6号文规定,预先订购的疫苗产品。优势产品是指各企业的拳头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如:禽苗市场以黑龙江省生物制品一厂、南京药械厂(中牧)、齐鲁生物药厂的占有份额较高;猪苗市场以成都药械厂(中牧)的占有率较高;羊苗以兰州生物药厂(中牧)和内蒙古生物药厂(金宇)的市场占有率较高;牛苗以中国农科院兰州生物研究所和兰州生物药厂(中牧)的市场占有率居高;犬苗市场以第四军医大学的占有份额较高。各企业在各自国有市场的基础上,以自身的优势产品,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在市场中相互渗透,形成各自企业的优势产品市场格局(见表1)。
二国内生物制品和国外生物制品市场竞争分析 国内生物制品厂,产品价位较低,质量参差不齐,销售方式以业务员销售为主。散养户是其固有市场。
国外生物制品厂,产品价位高,通常是国产疫苗的几倍,质量较好。销售方式以寻找国内总代理或分代理为主,与国内本土企业合资成立公司销售为辅。种鸡场是其固有市场。
三市场细分分析 细分一下,国内的种鸡场,基本上用的都是国外生物制品。其他商品鸡场,采用多是国外生物制品和国内知名厂家的拳头产品。
四市场竞争分析 目前中国兽用生物制品市场将面临以下严重局面:养殖户对国产疫苗逐渐丧失信心;一条龙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开始转向进口疫苗或合资公司的疫苗。因此,国产疫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么提高自己的质量水平,要么退出市场。
三、中国兽用生物制品产品研发趋势
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只有生产能力而无研发能力,对市场的适应性很低,这是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企业的最致命弱点。我国现有的按规程化生产的疫苗产品,大多数是从国外产品复制或模仿而来,几十年就是那几个产品,复制、模仿性开发能力有余,但创新产品研究动力不足。可以这样讲,除猪瘟弱毒疫苗、小鹅瘟弱毒疫苗等是我国自主产品以外,其余绝大多数均是国外产品的复制品,这在集约化畜牧业已发展到今天的中国,是太不适应了,必须要有更多的开发投入作为成本的一部分。中国的畜牧业要求不断有新的产品供应市场,这既是很好的机遇,又是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