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托江淮百亿粮仓,充分发挥畜牧业的生产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发展活力,努力把阜阳市打造成区域性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日前,市畜牧兽医局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和研究,分析了畜牧业发展趋势以及全市的自然条件、优势比较、功能价值,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区域性优质畜产品安全供给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如何建好供给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对策。
必要性:大势所趋
目前,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近年来,畜牧业由量的增长向量质并重加速发展转变,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化生产成为发展趋势。在畜产品量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吃得好,更要吃得安全健康。因此,今后畜禽及其产品能否突破质量安全的瓶颈约束,能否有效防控好重大动物疫病,决定着畜牧业发展的前途命运。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标准、统一治污、统一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作、专业化生产、生态化养殖、一体化经营,有利于畜禽品种改良和畜禽产品安全监管,有利于加快畜禽生产市场化步伐,提高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持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按照区域布局,选择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区域性的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一方面关系到广大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又关系到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农民增收,是新时期农业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未来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力和农副产品是阜阳的两大优势资源,而畜牧业是优化利用这两大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民现金收入的1/2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均来自畜牧业的贡献,畜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超过10%。2008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55.1亿元,增长23.8%;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400元,比上年人均增收265元。2009年畜牧业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从事畜牧业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1000多元,其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80%以上。建设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将会加快全市畜禽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抢抓发展制高点的有效举措,迅速提升畜牧业比较优势和畜牧业综合竞争力。
可行性:三大优势
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的阜阳,建设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三大优势。
资源优势。阜阳享有“江淮粮仓”美誉,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的30%以上是玉米、大豆、薯类等饲料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尤其是小麦秸秆资源。利用好这些作物秸秆资源不仅可以加快牛羊业的发展,还能解决因焚烧秸秆或随意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大批掌握一技之长和完成资金积累的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其中有相当比例是投向畜牧养殖业的;便捷的交通为畜牧业的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和畜产品的大流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
基础优势。阜阳历来有饲养传统,农民有养殖的积极性和习惯。目前,阜阳是全国优势肉牛肉羊主产区,省“861行动计划”确定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的重点地区。第一批全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也是全省畜牧业第一大市。尤其在近年,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畜牧业摆上重要日程,畜牧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发展区域化布局基本成型,为供给区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批生产加工型、收购经销型、市场带动型、科技生产合作型龙头企业日渐壮大。
保障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确立了畜牧业在全市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加大了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建立了对畜牧业发展的政府考核机制。阜阳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进行了基层动物防疫体制改革,于2006年展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同年开建安徽省首个省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现已初步建立了动物疫病控制、动物防疫监督、动物疫情监测和动物防疫屏障四大体系,区域协调动物疫病防治、动物检疫、动物防疫监督、动物疫病监测的手段和水平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新征途:借力起跳
建设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阜阳市的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建设的思路是怎样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怎样加快建设步伐?全市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建设的“时间表”如何排?
阜阳市的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建设的思路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质量安全与规模扩张的关系;生产增长与市场开拓的关系,外延扩张与内涵改造的关系;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畜牧业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呼应江淮百亿粮仓建设,抢抓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培育品牌,大力加快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化、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
在生产方式上,大力加快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化发展,加快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监管环节,加大畜牧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在实施品牌战略上,大力发展产业化生产,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培育绿色、无公害、有机畜产品品牌,提高畜牧业的附加值,实现由出售鲜活畜产品大市向出售成品半成品畜产品强市转变。通过5年~10年的努力,把阜阳打造成华东地区较有影响力的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建议各地强化六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领导支撑,营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健康畜牧业发展、建设供给区作为重要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监督督察评比。将供给区建设列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奖优罚劣,使全市上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形成发展合力,保障发展。
强化政策支撑,激励养殖热情。认真研究探索土地流转制度,形成利于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区(场)用地政策;认真研究并结合信贷支持政策,破解养殖业发展资金瓶颈;认真落实国家、省等有关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强化信息支撑,指导科学发展。加强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加强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市场流通信息化建设。
强化技术支撑,提高养殖水平。不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切实做好畜牧业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逐步完善畜牧业生产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网络,将先进的养殖技术与经验通过技术推广、培训、示范等传授给广大养殖户(场)。
强化项目支撑,唱响畜牧品牌。继续实施省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结合“十二五”规划,抓紧编制一批畜牧产业重大项目。积极招商引资,重点发展一批畜牧产业园,做好标准化养殖示范工作。
强化法治支撑,确保优质安全。健全畜牧执法监管队伍,加大对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大畜牧投入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监管力度;探索创新畜产品监管制度和方法。
总之,建设阜阳优质畜产品供给区,可以有效转化资源优势,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有利于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符合阜阳实际,也是阜阳农业全面上台阶的最佳路径之一。当然,实施供给区建设,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只要我们认准方向,咬定目标,抓住国家加快中部发展的政策机遇,依托项目支撑,完善服务政策,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全有能力把阜阳建设成为华东地区较有影响力的优质畜产品供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