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一个企业能历经340年而基业常青,屹立不倒,发展到今天,它就是--同仁堂翻开同仁堂的历史,人们感受最深的是浓厚的文化气息,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可以说同仁堂的历史是文化和经济交相辉映的历史,谁又是我们兽药界的同仁堂呢?我们先说说同仁堂的历史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由清代名医乐显扬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自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仁堂的成功归结以下几点:一 视质量如生命的价格观
从1669年至今,同仁堂文化质量观逐渐形成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同仁堂人的自律意识。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制药过程严格依照配方,选用地道药材,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另一个是同仁堂的外在压力。以前是皇权的压力,因为是为皇宫内廷制药,故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杀身之祸;现在则是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 同仁堂的创业者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由此,在公元1669年成立了同仁堂。在此后的几百年间,这种诚实敬业的品德,视质量为生命的信念一直深深影响着同仁堂历代经营者,并将其升华为同仁堂职业道德的精髓而代代相传。历代同仁堂人坚持“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四大制药特色,生产出了众多疗效显著的中成药,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赞誉和青睐。 同仁堂有一味叫“紫雪丹”的药。 按史料记载,制造紫雪丹的古配方要求使用“金锅银铲”煎制,对于这一苛刻的要求,多数医家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在炮制紫雪丹的过程中就是免了“金锅银铲”这道工序也无人知晓。但同仁堂没有忘记创始人的家训,那就是堂上高悬的“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上世纪初,乐氏家族曾经为制造紫雪丹发动各房将金银首饰拿出来,放入锅内与药同煮,使金银元素在药中发挥作用,确保了古方紫雪丹的制药质量,此事已成流传百年的一段佳话。 在手工作坊时代,药品全靠手工生产,如果少了一味药材或拿错了一味药,多一分少一厘,有不洁之物掉进炼药锅里,或者操作上少了一道工序,或者没有严格按规定程序去做,患者服用时也不可能有所察觉……俗话说:丸散膏丹,神仙难辨。 同仁堂是怎样确保药品质量的呢? “靠同仁堂人的天职,靠同仁堂人的责任感。” 一位同仁堂的老职工回忆说,同仁堂炒炙药材,规定操作人员必须时刻守候在锅边,细心观察火候,不时翻动药料……有一次他装料入锅后暂时离开了一会儿,被老师傅发现,老师傅大发雷霆:“象你这么干,非砸了同仁堂的牌子不可。”从此以后的几十年里,这位老员工再也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在生产药品和保证质量之间的各个环节上,由传统而生的同仁堂天职像一双巨大的无形之手,不仅约束着员工们凭天良干活,认真、一丝不苟,而且培养了同仁堂人良好的职业素质。 在这间百年老店,我们可以从很多细微处感觉到它对历史传承的重视,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它都确切无疑的是一家拥有上市公司的现代企业,从其员工的言谈举止间,那份对自己企业昨天的尊敬,真的很让外面的参观者感动。 走进任何一家同仁堂药店,我们都能注意到同仁堂抓方的柜台有里外两层:调剂员在里层柜台里边抓药,等着拿药的顾客在外层柜台等候,两层柜台中间,是富有经验的老药师进行复核,这些老药师从里层柜台上拿过已抓好的药,与药方逐一核对,确认无误后才将药包好,放到外层柜台上交给顾客——这种一张方倒两遍手的做法,据说很好地避免了因抓错药而产生的事故。 反观我们的兽药产品,黑作坊 事业部,乱套国家批号,视质量如儿戏,把关不严,计量不准,发生事故的报道经常发生,挂羊头卖狗肉的比较多,上面写的和里面的成分严重不符,以次充好,在黑幕的解开下逐步曝光,而质量问题谁又能相信?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是呀!兽药也是良心药,真作假时假亦真,黑心企业老板自知。我们经常的口号是以市场为导向,却忽视了药品作为商品特殊性的本身是,济世救人,关爱动物,而药却是以疗效为导向,在发病高发期谁能治好病才是根本,我们在最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却本质颠倒,做功利性太强的商品,这样的功利心怎么能有质量过硬的产品,这也是我们兽药企业值得反思的地方。 二 悉心创立的形象观 其实, 同仁堂历代传人都十分重视宣传自己,树立同仁堂形象。如利用朝廷会考机会,免费赠送“平安药”,冬办粥厂夏施暑药,办“消防水会”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之际,同仁堂的职工昼夜加班,赶制了一百八十万袋板蓝根派专人专车送往疫区;2003年“非典”肆虐京城,同仁堂挺身而出,毅然拿出1000万元平定中药市场价格,对外公开三项承诺:保证产品质量,保证药品供应,保证药价不涨,累计向市民提供“非典”药和瓶装代煎液300万副,61家同仁堂店供应着全北京近一半的药量,满足了近100万人次的用药需求,自己却承担了近700万元的损失。,新华社曾经的一则消息援引同仁堂集团宣传部部长金永年先生的话说,抗击非典过程中,同仁堂每卖出一服“抗非典方”就亏损2元钱,仅此一项该企业就报亏600万。“政府发布了限价令,规定每服药只能卖9元;可是药材的采购价格却数倍地疯涨,过去1公斤金银花价格不会超过40元,非典期间却达到300元/公斤的价位。”据说当时不少实力不济的药店纷纷放弃销售“抗非典方”,而同仁堂的决策层却告勉自己的员工说:300年来我们信奉“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宗旨,国家有难之际也是我们回报社会之时。 可能是为了突显同仁堂在非典时期的贡献,媒体多将报道的兴奋点落在“赔600万回报社会”上,却忽略了“当销售量呈几何数字增长时对同仁堂还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事实?同仁堂的一位高层主管说:我们及时跟进市场的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了抗病毒类药品如板蓝根冲剂、清湿解毒丸、清热解毒口服药等的生产量,仅今年前4个月,板蓝根冲剂的生产量就相当于过去两年的总和。 这就是形象这就是责任,从1699年至今同仁堂一直把企业形象与社会责任衔接起来为国家排忧解难,为企业树立形象。而我们的兽药却是在07年的高热病, 禽流感 大发国难财,转嫁企业的损失于农民,夸大功效,描述症状,引导自己的产品,这样却没有效果自己毁灭企业自己的形象,金杯 银杯 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 银奖 不如群众的夸奖,形象值千金,而我们没有兽药企业在07年挺身而出?没有!所以也没有千金的企业,这也是事实。 三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同仁堂从最初的作坊店发展到今天的集团公司,从宫廷秘方到高科技含量的中药产品,从丸散膏丹到片剂、口服液、胶囊等多种类型,300多年的历史无不渗透着同仁堂文化的创新发展观。21世纪的同仁堂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的大型集团,集产供销、科工贸于一体。 在发展上同仁堂采取了如下措施:加强同仁堂海内外营销网络建设,立足本市,扩展全国,进军海外,建连锁店;积极进行符合同仁堂发展需要的新技术项目的落实与探索;积极借助国际互联网络的优势,探索符合同仁堂特色的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尝试建立符合同仁堂药品质量要求的药材种植基地;积极探索海外融资渠道,做大做强上市公司
1997年,饱受资金匮乏、机制老化制约的同仁堂大胆创新,深化改革,转变机制,走上了股份制改造之路,组建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2000年,同仁堂进一步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分拆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创下了证券界独一无二的“同仁堂模式”。两次股改上市使同仁堂集团实现了从工厂制到公司制的转变,为同仁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仁堂的第二个明智之举——思路创新明确了发展的新目标
2001年,同仁堂邀请了顶级的发展研究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制定了同仁堂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以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使同仁堂成为国际知名的现代中医药集团”的准确定位。根据这一定位,董事会设计并实施了“1032”工程,即在同仁堂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十大公司、两大基地、两个院和两个中心的产业布局,形成现代制药业、零售药业和医疗服务的三大板块。目前,以同仁堂中医院开业为标志,“1032”工程已全部完成,在两个上市公司继续稳步发展的同时,以健康药业、商业公司、药材公司、制药公司为代表的新企业已成为集团新的支柱;集团的经营领域和覆盖范围在“术业有专攻”的基础上,已由单一的中药生产经营拓展到了健康领域、医疗服务和药材饮片领域,基本形成了跨地区、跨国界、跨所有制,开放经营的新格局,稳步迈出了国际化的发展步伐。2009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同仁堂又制定了一个新的五年规划,我们将之称为“12345”发展规划,即再过五年,同仁堂将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翻“1”番(销售收入将突破200亿元,利税升至26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零售网点突破2000家;研发上市新品种300种;启动四个重点项目;继续保持五个全国同行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