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全力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1-16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200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为抓手,围绕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养殖污染治理三大突出问题,全力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以质量安全为本,加强畜牧业投入品监管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各级党委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形象,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工作中,我们坚持治标与治本、整治与规范、监管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标准化管理,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安全。

一是注重投入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无公害生产知识科普宣传,使广大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实行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全方位质量安全检测,强化源头管理和生产监控,督促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把好投入品生产关。加强与规模养殖场户“一对一”联系服务,帮助农民规范生产,把好投入品使用关。认真开展兽药饲料专项整治活动,扶优打假,规范秩序,从源头防止畜产品污染,把好投入品市场关。

二是建立场区管理制度。结合我市实际,先后制定了《宜昌市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管理办法》等10多个畜禽养殖地方标准,对养殖生产环境、畜禽品种质量、产品检验检测等进行了规范。建立健全养殖场管理备案制度、规范生产承诺制度和养殖档案管理制度,对规模养殖场区实施动态管理。严格执行种畜禽调运审批、动物防疫条件审核、饲料兽药使用登记、动物产地检疫等标准化管理制度,做到了科学规划、科学饲养、科学管理。

三是健全安全监管体系。实行全覆盖、全过程、无缝隙的“网络化”监管办法,加快推进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改革,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安全监测网络,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监管水平全面提高。按照从生产、销售到使用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畜禽养殖档案制度,形成互联互通、产销一体化的投入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投入品信息透明度不断提高,逐步做到了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通可追溯、储存信息可查询。建立投入品安全信用警示系统,严格落实失信处罚制度,投入品安全信用体系初步建立。全市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100%,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数达到96个,没有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以风险控制为要,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动物疫病风险防控,事关广大养殖户的切身利益和畜牧业兴衰存亡,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加强防疫机构队伍建设。按照“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分离,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和“精简、优化、效能”的原则,全面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了市县乡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系、市县乡村四级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实现了“职能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装备到位”,基本形成了“县为基础、防检统

一、治疗放开、强化监督、搞活经营”的动物防疫新格局。以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为抓手,深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了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作风过硬、相对稳定的防疫队伍,动物疫病防控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二是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稳定现有扶持政策,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投入机制,保证市级财政投入水平逐年增加。着力加强市县乡村动物疫苗冷藏库、防疫物资储备库等动物防疫冷链设施建设,确保了疫苗在储藏、运输、使用环节的质量安全。进一步健全市县乡村和规模场五级动物防疫化验检测网络,重点建设重大动物疫病诊断监测化验室、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化验室和动物检疫化验室,配足配齐了必要的仪器设备。以项目为支撑,依托大型畜禽屠宰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场的现有设施设备,建立健全了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系统,杜绝了病死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流通环节。

三是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基础免疫工作,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基本达到100%。以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小区、畜禽交易市场、屠宰场和老疫区为重点,加大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抗体监测力度,预警预报能力显著增强。着力加强动物产地、运输、屠宰检疫和市场监管,大力推行畜产品市场准入、活禽交易市场定期休市和消毒制度,动物检疫体系逐步完善。深入推进牲畜政策性保险,农民养殖风险大幅降低。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强化应急物资储备,疫情报告系统和重大动物疫情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

以生态环保为旨,加强养殖污染综合治理

畜禽生态养殖事关资源有效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工作中我们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探索建立了一批具有宜昌特色的粪污处理和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一是建立生物发酵床模式。针对传统饲养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新建规模养殖场应用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实现了畜禽舍(栏、圈)免冲洗、无异味、零排放,取得了“四省三提两无一增”的养殖最佳效益,即省水、省工、省料、省药,提高畜禽抵抗力、提高料肉比、提高畜产品品质,无臭味、无污染,增加经济生态效益,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破解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农业系统。全市建成生物发酵床3.7万平方米,每年为农民增收280多万元。

二是建立清洁养殖模式。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积极推广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重点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利用生物工艺和微生物技术,发展复合有机肥加工业,实现了畜禽粪污处理的无害化、肥料化。全市建成湖北京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远安凤翔禽业公司等有机肥加工厂13个。积极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户进山入林,充分利用沼气、沼渣、沼液用于农田、林地、果园、菜地生产,建立“厌氧+自然处理”模式,实现了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促进了畜禽养殖环境卫生清洁。全市发展以宜都彭兵猪场为代表的农牧结合模式500多个。

三是建立污水深度净化模式。畜禽粪污常规处理能解决基本污染问题,但无法实现达标排放。我们根据养殖规模、清粪方式和当地自然条件,引导和鼓励大型规模养殖场同步实施生物酶低压厌氧发酵系统和STCC污水净化系统,对畜禽粪污进行干湿分离、集中发酵、沼气发电、资源利用、污水净化、种养配套配置处理,实现了沼气、沼渣和沼液的多层次循环利用,促进了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能源开发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畜牧业综合效益,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宜昌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建立污水深度处理模式以来,排水COD值在60左右,全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