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健康养殖重在阻断传播和提高机体抵抗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20  来源:兽药市场指南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494
核心提示:健康养殖重在阻断传播和提高机体抵抗力这些年,一说到动物疫病,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疫病是什么症状?病原是什么?如果是细菌怎么

健康养殖重在阻断传播和提高机体抵抗力

这些年,一说到动物疫病,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疫病是什么症状?病原是什么?如果是细菌怎么治疗;如果是病毒怎么治疗;如果是寄生虫病怎么治疗?如果是混合感染,又该怎么治疗?   站在兽药厂和经销商的角度,以上的反应是合理的,无可厚非的。但是,站在养殖户的角度,这样的一种思维是本末倒置,是南辕北辙。一旦养殖的经济动物生病,对动物和养殖户就注定是双输的开始。一般而言,减少损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造成损失的情况发生。同理,控制疫病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疫病发生。要不让疫病发生,我们就要结合行业实际,因地制宜地回归疫病防控的经典规律。

猪发病规律再认识,科学的措施

养猪生产过程中,如果猪舍设计不合理,设备不完备,引种频繁,不注意兽医卫生,生物安全不到位,饲养管理不当,选址不正确等,很易发生各类疫病。发病后轻者则生产效益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利润减少,重则猪场倒闭,严重困扰着养猪业发展。因此,养猪业者应该清醒看到,抓好防制疫病是件头等重要的大事。但是怎样才能防制猪的疫病呢?首先对疫病发生的规律要有深入的认识,然后才能科学的的采取针对性措施,立竿见影地控制疫病的发生,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一、猪传染病发生的三个环节任何传染性疫病的发生,都必须存在着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紧密相连的环节,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并联结在一起,疫病才得以发生和流行,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会终止。因此,采取措施,消除和切断三个环节的联系,才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一)            传染源传染源是指发病或病死的猪,以及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猪和“康复”带菌(毒)猪,它们不断向外排出各种病原体,都可成为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侵入易感动物的途径,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健康猪与病猪圈在一起造成接触传播,尤其是规模化养猪场,密集型的饲养给直接接触传播带来一定机会;引进新的种猪,如不隔离观察往往也会带来危险。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污染外界环境,通过饲料、物料、饮水、土壤、容器、食槽、用具、器皿、车辆等;也可通过昆虫、猪、犬、猫、鼠类、鸟类,以及人类活动等引起疫病传播。这方面的沉痛教训很多,如从国外、外省、外县、邻场传入疫病。多数猪场使用周转性麻袋,一条麻袋多场多次使用,引起相同疫病发生。没清洗、消毒的运猪车辆最脏,携带多种病原到处跑,是最危险的传染源,这是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三) 易感动物易感动物是指对病原体具有敏感性、易发病的动物,这里指的是易感的猪。如果猪缺乏正常抵抗力又没有产生特异免疫力,易感性较大。而具有较强正常抵抗力,又经过免疫接种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猪,易感性较低,甚至不具有易感性。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注重增强猪的正常抵抗力,并及时进行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增强猪对各类疫病的特异免疫力。

二、 猪传染病的防制原则及主要措施认识并掌握了发生疾病三个环节之后,防制疫病的原则是必须从切断这三个环节的联系着手。我们可以根据猪场环境条件,猪只实际情况,制定出控制疫病的各种措施和规程。真正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养并重(养=营养+环境+管理)”的思想,从产前、产中、产后着手,全方位进行防疫。只有在人、猪、饲料、建筑、环境等方面同时采取可行的防疫措施,才能逐步控制和消灭养猪场内传染源,防止新的疫病传入,具体防疫措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 加强消灭病源,消除传染来源1 严格处理病猪、死猪猪场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治疗,决不允许在场内剖解,死猪剖检要远离生产区,并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要及时清除病死猪场地的粪、尿、排泄物等,可用3%烧碱水进行彻底消毒。2 污水和粪便处理猪场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含有大量病原菌,猪粪要及时清刮,可用发酵池法和堆积法消毒。另外猪场与粪场必须分开,因为粪便堆积物是猪场自家污染的疫源地。粪场要设在猪场下风向,与猪场保持一定距离。对污水可用2.5%的漂白粉消毒。3 场区的消毒    整个猪场每半个月要用3%烧碱水喷洒一次,不留死角,每栋舍内走道每5~7天用0.3%过氧乙酸或季胺盐类消毒药消毒。4 猪舍消毒根据猪场的特点,最好对各类猪舍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即每批猪转出后至下批猪转入该舍前,应将前批猪留下的粪尿、垫草、剩料、污物、饮水等全部清除干净,然后用水彻底冲洗地面、走道、饲槽、圈栏及用具等,待凉干后,再用3%烧碱水进行严格的消毒。必要时要按容积每立方米用14克高锰酸钾和28毫升福尔马林混合,进行密闭薰蒸48小时,空舍5~7天后方可进猪。5 产房消毒地面和设施经冲洗干净,干燥后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薰蒸2小时,再用烧碱或其他消毒药等消毒一次,事毕用干净水冲去残药。最后用10%生石灰乳刷地面和墙壁。母猪进入产房前作体表清洗,以0.1%高锰酸钾溶液对外阴和乳房消毒,新生仔猪断脐后用5%碘酊消毒。用消毒毛巾擦去鼻、嘴上黏液,然后全身涂抹“密斯陀”粉,以利消毒和干燥。(二) 严格卫生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严格门卫专职管理,负责来往人员、车辆消毒工作,猪场大门口及生产区入口和各栋猪舍门口应设消毒池,消毒药物用3%烧碱,并指定专人负责,外来人员和非生产区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生产区,经允许可进入者,必须按规定更衣、换鞋、消毒。饲养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串栋舍。生产区工作人员家中不准养猪。各栋舍车辆及用具专用。饲养人员不准外购肉制口进场。经常驱(消)除鸟、鼠、蚊、蝇、犬、猫等动物,以利截断传染途径。引进种猪,必须由非疫区购入,并经检疫,到场后需隔离观察1个月。(三)建立有效的免疫程序,增强猪的特异性免疫力定期作好免疫接种,是规模化养猪场增强猪只抗病能力,防止疫病流行的重要措施。应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疫苗性质及猪只生产安排,决定本场使用的疫苗种类、接种方法和免疫程序。(四)改善饲养管理,增强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改善饲养管理始终是增强猪正常抵抗力的手段,要饲喂全价配合饲料,有条件的可在饲料中免疫调节剂,增强非特异性主动免疫功能。 另外还可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乳酸菌活菌制剂,可调整肠道的菌群、预防肠道的疾病,刺激产生干扰素防御病毒、增强猪只正常抗病能力,均有较明显的效果。
家禽健康养殖七要素

家禽健康养殖要遵循“健重于防、防重于治、防健治结合”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适宜的生存空间目前养禽业中大环境污染尤为严重,污染物的处理措施不当。与此同时,大部分散养户认为保护小环境是无用之功。其实,为家禽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在家禽健康养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因此,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洗饲喂器具,并随时检查饮水器具的通透性,而在标准化禽舍中大都利用高压雾线设备将消毒液转化为雾滴,可在空中悬浮一定时间,不仅降低了悬浮的尘埃数量,还可将消毒液分布于禽舍的各个角落,达到不留死角的效果,对家禽的应激也小,并节约出大量的劳动力,使饲养员有更多的精力进一步改善舍内环境。

第二,家禽自身抵抗力体质差的禽群,不但增加了养殖成本,更使生产潜能受到影响。因此,健康养殖要赢在起跑线上,一定要选择优质的雏禽。同时,即使是优质的雏禽,其本身的体温调节能力也差,耗氧量也高,抗病力也不强,而免疫系统发育速度又是最快的,并要经受多次疫苗免疫的应激,导致免疫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样就很容易引发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因此,必要时要应用免疫球蛋白、胸腺肽、植物血凝素、转移因子等免疫调节剂提高雏禽自身的免疫力。在疫苗免疫时,使用免疫调节剂还可有效地提高疫苗免疫的保护率。

第三,疫苗匹配度疫苗免疫是控制疾病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提高家禽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选择疫苗以及免疫程序时,养禽者大多对禽群不进行实验性研究,没有科学依据,别人说好就用,别人选用的免疫程序就是好的程序,“跟风”成为普遍的现象。其实,在选择疫苗时不一定都要选择进口产品,但必须选择正规厂家的优质疫苗,重点在于疫苗是否与当地发病毒株类型相匹配。

第四,脱霉剂目前,霉菌以及霉菌毒素已严重污染饲料以及饲料源,导致家禽的慢性中毒,并引发家禽感染腺胃炎、肌胃炎、气囊炎等疾病。笔者经过两年的临床试验验证,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可有效地降低肌腺胃炎的发病率,不同程度的减轻气囊炎的发病。

第五,粘膜的抗感染能力家禽粘膜的分泌物不仅有排出外来异物的作用,还存在大量的免疫因子和有益菌群,具有杀灭病原微生物和保护器官完整性的作用。为此,可以适当饲喂亚硒酸钠与鱼肝油,这样不仅为家禽提供了营养还促进了上皮细胞的生长与代谢,提高了抗应激作用,增强了粘膜的抗感染能力,完善了家禽第一道屏障的功能。
第六,饲养员饲养的重点不在于信任而在于责任。所以在选择饲养员时要更加重视一个拥有高度责任心的人。

第七,饲养管理档案规模化养殖场建立档案要真实、完整、科学等,并要有专人整理记录,专人保存。饲养厂长要亲自监督执行,认真检查每一天工作,以便有漏洞及时补充。最后,由厂长和技术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科学的计算出该批饲养成败的因素在哪里?完善后汇总上报鸡场总经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