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成都:猪肉进入“芯”时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9-28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26

核心提示: 猪肉是老百姓重要的日常消费必需品之一,猪肉质量及食用安全也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话题。为提高全市猪肉品质,保障群众食用安全,自2008年底以来,结合食品市场准入工作的实施,成都市成立了9部门联合推进工作组,启动了全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目前成都中心城区生猪产品已全面实现可追溯。不仅保证了猪肉的质量,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同时生猪屠宰行为和猪肉流通市场秩序得到规范,监管能力和效率得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成都市除实现了生猪质量安全可追溯外,自2008年以来,在农产品准入、餐厨垃圾处理、添加剂的专项整治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市民的食品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据成都市食安办透露,成都已经把食品安全列为我市物联网规划的7个重点应用范围之一,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以后将还会涉及更多品种,明成都我市将把食用油和放养鸡都纳入可追溯体系中,市民在消费时将更放心。

那么,这些老百姓关注的民生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市民如何参与,以保障自己的食品安全?今起,本报将陆续以专题的方式对各项工作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如何确保成都生猪质量安全

传统方式对猪肉的监管主要是“两章一证”,造假成本低,监管难度大,不能适应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管理的需要。

1949年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业虽然经历多次波动,但是发展迅速,总体上增长较快,生猪出栏量由1952年的6545万头增加到2008年的60960万头,占肉类产量的比例达60%以上。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猪肉生产国,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左右。

伴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猪肉市场供应充足的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居民对猪肉消费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由以往的单纯数量消费,开始逐渐转变为对猪肉消费的品种、口味、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的猪肉消费也开始进入了注重质量安全性消费阶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重”。位于“天府之国”的成都是著名的“美食之都”,川菜美味享誉全国,猪肉消费量巨大。根据商务部门统计,成都平均每天消费一万多头生猪。当前,生猪产品监管工作涉及到5个部门,监管链条长、中间环节多。传统方式对猪肉的监管主要是“两章一证”,造假成本低,监管难度大,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基础性管理的需要。如何进一步做好猪肉市场监管,为居民提供品质优良、食用安全的猪肉呢?这成为一个亟待政府部门解决的课题。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和效率,成都市委、市政府从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责任政府的高度,将食品安全列入民生工程,着力构建生产经营者和市场开办方履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有机结合的食品安全“三级防控体系”。大胆革新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在全国率先将物联网技术大规模、全方位运用于市场监管。2008年年底,结合食品市场准入工作,成都启动了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据了解,成都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将服务于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打造“食品放心城”;为创建国际“美食之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坚强的后盾保障;服务于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智能化的现代城市,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时,该体系的建设也有利于成都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达到构建部门协同、上下游联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食品溯源管理体系的目的。

信息管理与追溯“双管齐下”

建立健全生猪屠宰电子档案,并与“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实现生猪进场、宰前检验检疫、屠宰、宰后检验检疫、加工、生猪产品出场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要保证猪肉质量安全,除了要在屠宰场等源头把好信息管理关外,还要在市场等流通领域提供切实有效的追溯服务。成都市也正循着这一模式,走出了一条极具成都特色的覆盖源头、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的猪肉质量安全监管新路子。

为保证猪肉源头品质,成都实行了生猪定点屠宰厂(场)信息追溯管理制度。完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生猪产品质量可追溯信息管理,建立健全生猪屠宰电子档案,并与“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实现生猪进场、宰前检验检疫、屠宰、宰后检验检疫、加工、生猪产品出场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在合格白条肉上绑定RFID(无线射频)电子溯源芯片,实现生猪来源追溯和生猪产品流向追溯。

在生猪产品市场准入管理方面,要求进入市场交易的生猪产品必须具备电子溯源芯片和“两章一证”,即是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或经正规肉类批发市场交易的已绑定电子溯源芯片的生猪产品,并凭动物检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和动物产品检疫合格验讫印章以及生猪定点屠宰厂生猪产品品质检验合格验讫印章入市销售。完善生猪产品从进场、查验、分割至生猪产品交易的全程信息管理,并与“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将屠宰环节和批发环节相连接,实现生猪产品流通的信息追溯要求。

在实行零售终端,成都也实现了生猪产品信息可追溯。各区(市)县政府所在镇、有条件的其他乡镇农贸市场(由当地政府确定)内的猪肉销售者和市场外猪肉销售门店原则上应统一购置溯源电子秤,为猪肉购买者打印溯源小票,实现猪肉销售信息可追溯。其他乡镇的农贸市场内猪肉销售者和市场外猪肉销售门店要按照市场准入规定销售具备电子溯源芯片和“两章一证”的生猪产品。猪肉制品加工企业也按要求加强原料进货把关,采购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生猪产品,按照规定使用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餐饮单位和各类食堂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采购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生猪产品,按照规定凭身份识别卡进行交易。

年内全域成都要实现“可追溯”

成都将在包括五城区的中心区域以及14个区(县)的

二、三圈层的全域成都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自2008年底以来,结合食品市场准入工作的实施,由市食安办牵头,市商务局、市信息办、市农委、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和市消协共同参与,成立了9部门联合推进工作组,启动了全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目前成都中心城区生猪产品已全面实现可追溯。

下一步,成都将在包括五城区的中心区域以及14个区(县)的

二、三圈层的全域成都实现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在推进生猪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中,中心城区的高新区的和平菜市场在中心城区大胆进行试点,摸着石头过河,总结了好经验。成华区率先在拥有50多家猪肉经营户的八里庄菜市场建成了生猪追溯体系。锦江区创新监管思路,为执行追溯体系要求较好的猪肉经营户制作了“可追溯生猪产品”公示牌。武侯区保障有力,率先足额落实解决了有证、无证市场和街面门店的追溯体系建设所需经费。金牛区分管区长高度重视,加强督导,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迅速加强,进度明显加快。青羊区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开展工作,克服黄田坝工商所所属4个农贸市场的具体困难,工商所的同志每天凌晨6点赶到农贸市场,对市场中芯片进行反复抽查,确保了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

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紧密合作下,目前,在屠宰环节,全市36家定点屠宰场(厂)和15家外地定点屠宰企业,供应中心城区的猪肉已全部绑定溯源芯片,生猪检验检疫率达到100%,目前每天平均有4000多头“芯片猪肉”进入城区市场销售。

在生产加工环节,全市71家以猪肉为主要原料的猪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部进入成都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发放了身份识别卡,做到持卡购肉,购买使用的猪肉全部可溯源。

在流通环节,中心城区购买的猪肉全部可溯源,有168家农贸市场已在使用电子射频秤,可打印溯源小票;有268家品牌专卖店、86家商场(超市)实现持卡购肉,进入成都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工商部门的平均抽查率稳定在40%以上,远高于有关规定的指标要求,市场开办方的平均巡查率稳定在80%以上。

在消费环节,卫生监管部门对1350多家各类食堂进行了信息录入并发放了身份识别卡,市消协对9000多家餐饮企业进行了信息录入并发放了身份识别卡;现在大部分餐饮单位和食堂已实行刷卡购肉。在117个农贸市场悬挂了745 个消费提示牌,提示消费者购买生鲜猪肉索取溯源小票。


 
本文导航:
  • (1) 成都生猪质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