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求"猪周期"问题的解决之道中,生猪期货作为一个重要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尤其是最近以来,针对新一轮价格波动,"尽快上市生猪期货"的呼吁又开始频频见于报端。笔者认为,通过上市生猪期货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规避价格风险的金融工具是必然趋势,但从我国生猪产业现有基础条件来看,上市生猪期货不可操之过急,仍需等待时机。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两大基本功能。上市生猪期货,可以从一定意义上推动生猪价格跳出“蛛网模型”的怪圈,既能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又能稳定农民收入,然而生猪期货一旦上市,无论对我国生猪养殖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谨慎考虑其可行性。从上市生猪期货的实际条件来看,目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解决。
第一,生猪质量指标和市场价格在全国未能统一,制约市场主体对期货交易标的物的普遍认同。尽管生猪产业有关质量标准已初步形成,但由于消费习惯、养殖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区域对生猪品质的衡量指标仍存在差异,难以形成全国统一且受到普遍认可的质量指标。同时,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生猪生产成本高低不同,局部市场供求关系也不一致,形成的生猪价格差异较大。质量标准和价格的地区差异,使生猪市场被分割为“条条块块”,不仅难于确定市场普遍认同的生猪期货合约标的物,也会影响生猪期货交割的顺利实现。
第二,交割方式选择、疫病防控等问题未能解决,制约生猪期货合约的顺利交割。生猪期货上市后,或采取现金交割,或采取活体交割,目前两种形式均面临着不少难题。如果选择现金交割方式,根据国际经验,需要有相应的生猪市场价格指数,而当前我国生猪市场尚未形成一个有代表性的、公认的市场价格指数,现金交割一时还缺乏基础。如果采用活体交割,大量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生猪被集中到交割仓库进行交割,则会出现如何处理粪便、如何集中防疫等问题。另外,活体交割也制约了生猪交割的运输半径,增加了交割成本。
第三,生猪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制约形成合理的生猪期货投资者结构。成功上市一个期货品种需要有较强的产业发展基础,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投资者结构,避免投机资金对期货价格的过分炒作,从而达到价格发现与风险规避的目的。如果某期货品种背后的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潜在套期保值交易者较少且规模小、素质差,期货市场就难以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甚至会给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生猪生产规模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生猪产业化经营组织也在不断增多,但总体而言,生猪产业链中的各类主体尤其是生产者仍然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资金实力弱、经营观念落后,这将制约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形成,并影响生猪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
“十二五”即将到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未来5年国民经济发展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方式也会迎来重大变革,这将为生猪期货上市带来契机。建议有关部门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准备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时期择机上市生猪期货。
首先,要积极推动生猪产业链横向、纵向整合,加快推进生猪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一是要加快规模化标准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提高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二是要加大生猪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生猪流通环节的整合,培育规模大、实力强的生猪流通商、贸易商;三是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整合,培育“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一体化组织形式。
其次,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国内现货基础条件,设计科学、合理的期货合约。在标的物选择方面,应首先上市以活体生猪为标的物的生猪期货,等待时机成熟再上市猪肉期货。在交割方式选择方面,可以先实行实物交割,待全国统一的生猪现货价格体系建立后再考虑现金交割。同时,应根据国内生猪市场交易规模及参与者资金实力、猪肉价格波动性等因素确定生猪期货的交易单位、每日最大涨跌幅和最小变动价位,避免出现生猪期货刚上市就出现剧烈价格波动的情况。
再次,要加强对生猪期货潜在交易者的教育培训,培育合理的投资者结构。生猪期货是一个“高、精、尖、专”的专业投资产品和市场,既有保证金交付中的风险、期货经纪商和会员在代理中的风险等多方面市场风险,期货交易规则也较为复杂,具有专门知识的企业和个人才能利用好这一工具。因此,要重视对潜在交易者的教育培训,积极培育和发展生猪期货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建立完善、合理的投资者结构,为生猪期货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