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衡南县养殖业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由广东佛山的谢树玲独资创办的三和畜禽渔业,已经投入建设资金1000万元,占地1000余亩,建成标准化猪场12000平方米,预计年出栏生猪5万头,争取一期工程在7月底投产。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衡南县最大生猪规模养殖龙头企业。
实施对能繁母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等进行补贴和扶持等财政奖励政策,为衡南生猪产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温床”,成为衡南生猪产业提档升级的最强动力。作为全国首批生猪外销大县、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础先进县,衡南县以实施生猪外销大县奖励政策为契机,实施“健康养殖,富民强县”战略,科学合理安排奖励资金投向,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金和境外资金投入,积极为养殖户提供热情周到服务,全面推行规模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等健康养殖模式,促进养殖产业升级取得丰硕成果。
为确保生猪外销大县奖励资金的顺利实施,衡南县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协调、检查、督促工作;在项目实施上,实行发改、财政、畜牧水产三家联合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由监察、审计等部门全程跟踪监督;在每年的生猪外销大县奖励资金下达后,我县都要层层召开会议发动,专题部署,同时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张贴标准和电视媒体宣传,广泛宣传生猪生产扶持政策,以确保奖励政策家喻户晓。
衡南县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时认真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衡南县生猪规模养殖奖励资金发放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申请使用奖励资金的养殖户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常年存栏肉猪300头以上且集中饲养;实行自繁自养,存栏能繁母猪在30头以上;生猪栏舍面积在1000m2以上。2008年增加了环境评价指标,2009年又将存栏能繁母猪调整为经产母猪,增加了环境评价和健康养殖考核权重,要求更加严格。对奖励资金设立财政专户,实行“财政—银行—养殖户”封闭运行模式,并严格规定11道资金拨付程序,确保公平、公正。
规模养殖现已成为衡南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生产方式,该县年出栏肉猪500头以上的规模户已达750多户,常年存栏肉猪300头以上的大户有500多户。在中央奖励政策的引导下,衡南广大养殖户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县境外资金大批涌入,规模养殖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规模户迅速扩大,规模养殖大户迅速增多。尽管我县对生猪养殖户的奖励考核一年比一年严格,但获奖对象仍然显著增多,2007年全县获奖励对象为189户,2008年达到264户,至2009年猛增至345户。3年来,境外客商在该县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兴办的养殖企业就有10余家,如宝盖的小脑壳、林泉科技、茶市的富康养殖、相市的新五丰、硫市的三和畜禽渔业、里岳养殖、车江的农牧农旺、向阳的丰旺牧业、泉湖的宝月科技、谭子山的牧宁牧业、洪山的墨江科技等一大批养殖业龙头企业在该县生根开花。其中相市新五丰公司、硫市的三和畜禽渔业投资额均在3000万元以上,在2009年度衡阳规模养猪50强企业中,衡南占近20强,这些龙头企业为该县生猪产业升级改造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衡南生猪产业却逆势而上,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国家调查队监测数据显示,衡南生猪饲养总量和出栏总量升至市首位,在全省名列前茅。近3年来,该县新增养殖业生产投入资金5亿元,新建和改建生猪标准化栏舍40多万平方米,新增生猪良种2万头以上,年出栏肉猪过100头的规模养殖户达10021户,年出栏肉猪达万头的专业村达51个,获奖规模养猪大户由2007年的189户增至2009年的345户。该县以107、322国道沿线和环衡阳市近郊乡镇为重点的年出栏180万头、外销150万头优质商品瘦肉型猪优势产业带已基本形成,全县无公害生猪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