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褪了毛的猪也是农业 应拓宽产业方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08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225

重庆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畜牧业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重庆建立新型现代畜牧业科技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不仅要用其助推重庆畜牧业发展,也要为国家畜牧业发展积累经验。”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委员洪绂曾昨日来渝指出。

全国相关院士、专家也纷纷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把脉。

“要突出猪产业这个亮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认为,重庆要把畜牧经济搞上去,要有自身的特色、亮点。汪懋华称,重庆的猪产业走在全国前面,有自己的优良猪种、饲料厂、屠宰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重庆可以把猪产业这个亮点做好,运用科学手段做好良种培育、产品加工、产业布局等环节,做到“人无我有”,从而引领全国的猪产业发展。

此外,汪懋华还认为,目前我国畜牧业饲料转化率、年产肥猪值等指标都比较落后,在产业化、个性化上都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一定要让科技进入千家万户,转变农民的产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增收。

“农技人员的培训很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对于畜牧业农技人员的培训尤为看重。他说:“人员的培训,要更强调农业技术推广的培训,要加大对直接服务畜牧产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农技人员的培训。通过他们,让农民真正掌握畜牧业先进技术。”

同时,他还提出目前科研人才使用上的弊端。“现在对人才的使用有浪费之嫌,一味的追求团队的高学历是不科学的。”南志标说,目前在科研上人员配备多,但是将农业技术直接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农技推广人员则相对薄弱,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工作,实现科技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

在人才培养上,南志标认为在目前西南地区还欠发达的局面下,通过引进人才难度较大,尤其是要引进能独当一面的“帅才”更是如此。“可以考虑积极鼓励现有人才进行在职培训来增加科研实力,畜牧科学院要主动把人放出去,在保留薪金甚至奖金的情况下激发在职人员继续深造的欲望,对于打破目前引进人才难的局面是一条可行之路。”

“褪了毛的猪也是农业”

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巡视员、研究员申茂向介绍说,1994年,全国肉制品总量仅4300万吨,到了2009年就有7000多万吨,这是为什么?在申茂向看来,这是由于养殖方式的转变,从过去分散养殖逐步发展到规模化养殖的结果。

那么,未来畜牧业的发展将靠什么方式予以继续?

“有毛的猪是农业,褪了毛的猪也是农业。”申茂向认为,重庆畜牧业发展不仅仅是要做好农产品加工,还要向食品制造业发展。美国1个玉米能制造出70多个产品,1头猪能制造出2000多个产品,我们在这方面差距还比较大。一定要转变观念,涉入交叉融合的学科,大力发展食品制造业。“重庆畜牧业要提高占比,仅仅靠卖猪是绝对达不到的,一定要加大科技含量。”

“借鉴国外经验合理布局”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营养分会理事、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刘作华表示,他们将借鉴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科研机构布局的成功经验,按院总部、研究所、分院进行布局设计。刘作华介绍,除了设在荣昌的院总部,他们还将设立养猪科学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并组建武陵分院(酉阳)、三峡分院(云阳)、中国南方肉牛研究中心(丰都)等分院,以便用科技让地方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