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两会新语:食品安全——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体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3-12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195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4时46分报道,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民生,“两会”代表委员为构筑食品安全防线建言献策。福建代表王晶提出,国家应该加快建立食品溯源制度,从原料到成品建立信息链条,全过程监管食品安全:

“如果在超市买了一块肉,我们可以时时刻刻查到这块肉是哪个养殖场出来的,在养殖场的过程,它吃了哪些饲料、打了哪些预防针,整个防疫过程是什么,全部信息是透明的,这样一旦有疫情的时候,我们可以最快的时间找到疫情的源头。”

探本溯源,对症下药,要最大限度地杜绝食品安全问题,还消费信心和安全感于民。江苏代表何健忠建议,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奖惩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其中对七人以下食品小作坊的监管不容忽视:

“七人以下的制造小作坊,这个目前属于无人监管区。所以这次我也有一个建议,建议国家加大对这块的监管,因为七人以下的食品作坊,在我们国家这个市场占到三分之二。豆制品、素菜、冷菜、蛋糕、小吃店以及早点,都是七人以下小作坊制作的。如果这块我们国家放松了监管,将来要出事。”

保证食品安全需要有强大的标准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丛连彪呼吁,制定标准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我认为标准应该说很重要,把住这么几个关,一个是科学、一个是实际,如果标准过高,脱离实际的时候,就会成为一种无效的标准。我认为国家尤其政府在行业的标准建立上,应该从引导上、加强管理上,包括资金的投入上,让行业之间去接受,这都需要人们有思想上的解放和认识。”

食品安全涉及农业、卫生、工商、质检、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一个环节监管不到位,就有可能给消费者造成损害。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教授迟宝荣提醒,食品安全监管要做到常态化,绝不能走过场:

“比如粮食安全首先保证土地要安全,水要安全,生产出的粮食才安全,以及粮食的加工,粮食的运输,一直到餐桌上,这个链特别长,整个链都非常重要,每个环节都有监督才行。现在老百姓说吃动物有激素,吃粮食作物又有农药,喝饮料有色素,老百姓心里没数,所以粮食的安全不仅牵扯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它也牵扯到一个民族。《食品安全法》已经出台了,逐渐会规范。”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侨联副主席冯幸耘认为,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统一的、部门化的专业监管体制,将有效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

“缺乏‘从农田到餐桌’统一的、部门化的专业监管,容易形成监管责任空白区。为此建议:实行垂直管理方式,确定一个行政部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统一管理,对于管辖范围内的事物实行从上到下的“一揽子”管理,避免各环节之间的脱漏或重负,有效实现食品监管无缝对接,我想从这几点如果真能做到完善,那么我们老百姓餐桌上吃到的食品一定是绿色的,也一定是安全的。”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