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对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养鹅业的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1-27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310

中国养鹅业的现状

规模养鹅遍布全国,数量迅速发展,质量逐步较高

在我国31个省市区中除西藏、青海、甘肃外,其他各省市区都有数量不等的规模养鹅分布,其中养鹅5000万只以上的有江苏、广东、安徽、四川、河南、山东等;在黑龙江的农垦系统,新疆建设兵团系统的规模养鹅蓬勃发展;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养鹅业也发展迅速;自然生态条件较差的山西,近几年,养鹅业也异军突起。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规模养鹅业近些年来快速、稳定发展,质量逐步提高,其中黑龙江的伊安县每年发展规模养鹅达500万只左右,被农业部授予“白鹅之乡”,颇具示范效应。河南用9年半的时间把养鹅数量不足500万只的省区,发展到近7000万只的养鹅大省,组建了不同形式的鹅业发展示范基地,实施产业化工程等举措,收效明显。

良种鹅受到重视,种质改善,效益提高

我国是世界上鹅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丰富、最庞大的鹅种资源基因库。国家畜禽资源管理委员会根据调查,已将我国现有的20多个鹅品种中的豁眼鹅、四川白鹅、皖西白鹅、狮头鹅、兴国灰鹅、鸟鬃鹅等地方良种建立了国家级保种场,对我国地方良种鹅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开发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近几年引进的几个欧洲鹅种,如繁殖性能较高的莱茵鹅,产肥肝性能较优的专用品种朗德鹅,丹麦的佳丽鹅和罗曼白鹅,匈牙利的阿尔多巴吉鹅等,都经过系统的专门化选育,早期生长发育快,繁殖性能中等,产绒多,适应性强,具有独特的遗传基因资源,已经成为我国鹅品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发展现代养鹅业起着积极作用。

由于良种受到人们的重视,良种鹅的引养、繁育、推广速度日益加快,2001年前,土杂鹅约占养鹅总数的2/3左右,目前,良种鹅的普及率已达2/3,随着良种化率的提高,鹅业生产水平也普遍提高,养鹅的经济效益约提高30%左右。

养鹅讲营养

养鹅是一项自然生产和资源再生产的物资转换过程,饲料营养是养鹅的物资基础,随着科学养鹅知识的普及提高和优良品种鹅的引养,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良种鹅必须饲喂营养全面而平衡的草料,才能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好,鹅体健壮,抗病力强,优良的遗传基因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人们养鹅是有啥料喂啥料,长成啥样是啥样,能活多少是多少,能赚多少是多少,赔了就认倒霉。2002年以后,随着养鹅业的发展和知识科技水平的提高,传统养鹅方式逐步开始转变,鹅的专用配合饲料生产供应逐渐增多,有20%左右的养鹅户开始试喂配合料,取得成效后,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目前300只~500只规模的养鹅户约有90%以上饲喂配合饲料(包括肉鸭、肉鸡和猪的配合料)。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制订鹅的饲养标准,但为满足养鹅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各地都陆续研制出不同水平的雏鹅、肉子鹅、种鹅繁殖期需要的配合料,其中预混料更为普遍。

种草养鹅和青贮玉米秸秆喂鹅,是科学养鹅的重要内容,但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则是新鲜事物,难以实践,经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带动,在广大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从本世纪初就开始种植黑麦草、冬牧70黑麦草、菊苣、苦买菜等优质牧草养鹅,取得成效后,种植面已经迅速扩大,目前约有24个省市区开展了面积不等的种草养鹅工作,收效很好。青贮玉米秸秆喂鹅也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先后试验成功,正在大力普及推广。农作物秸秆如玉米秸秆、花生秧、豆秧等干燥粉碎后经生物发酵喂鹅,也在一些地区推广。

采用配合饲料养鹅、种草养鹅、青贮玉米秸秆喂鹅、农作物秸秆粉生物发酵喂鹅等工作,是养鹅业的科技创新工程,也是一场科技革命,意义深远而重大。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因地制宜,好好为之。

现代养鹅设施推进了现代养鹅业发展

随着标准化鹅场建设和规范化饲养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不少新筹建的现代式规模养鹅的鹅舍建筑都舍弃了砖、水泥、灰沙、钢材、木材等材料,采用轻质耐用、隔热性能好的塑料构件,省工、省时、省运费、省占地面积,美观、整齐、大方,适于养鹅的需要,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在饲养管理设备方面,大都采用了比较规范化的禽用饮水器、料盘和自动饮水装置;两层式笼育雏和网上平养方式,采用了电动刮粪机;较大规模养鹅场(户)采用青饲料切割机、揉丝机加工青草、菜类喂鹅,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青绿饲料的利用率。总之,采用现代饲养管理设备,既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又减少了人工操作时间对鹅群正常生活规律的干扰,有利于鹅群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特别是两层式笼育雏设备比较规范,分小群饲养,饲槽水槽放置笼外,采食饮水自由而均匀,水也不沾湿鹅身,不发生叼毛现象,鹅群生长发育快,整齐度高,成活率高。正常情况下,饲养人员除免疫之外,一般不干扰鹅群的生活规律,一个人可管4000只~5000只雏鹅,是地面养、网养的若干倍,应该广泛采用。

现代化鹅产业较快发展

现代化鹅产业就是把养殖型的养鹅业转变为精深加工鹅肉制品应用型的鹅产业,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根据国情,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鹅肉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走“公司+基地+养户”产销一体化,牧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道路。

存在的问题

缺乏良种繁育体系

通过长期的实践,养鹅者逐渐认识到良种是发展养鹅业的基础,大都在引养之后取得了增产增值的效果,但达不到良种鹅资料中介绍的水平。分析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缺乏鹅的良种繁育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管理法规,并进行有效的指导,造成繁育推广利用的不良结果。现在,除了真正的育种场之外,几乎所有的种鹅场(户)都是有数量无质量的无序繁殖,根本不开展留优淘劣的选育工作。长时间的优劣混繁,优良的生产性能必然下降乃至消失,很多从国外引进的优秀品种(品系),因为不选育而迅速衰退。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将普遍无序杂交乱配的杂化后代当种鹅卖给养鹅户,又当种鹅繁殖利用,导致血缘混乱,生理机能异化,生长发育缓慢,整齐度差,生活力、抗病力降低,病害多发,经济效益低下。良种不能科学地繁育、推广、利用,造成良种不真良和良种无良果的严重情况。只有专家的呼声,缺乏政府的意见,更缺乏有效的法规给予制止。

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全国养鹅大部分是分散养殖,由于信息闭塞,社会化服务体系欠缺,科技水平低和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养鹅业缺乏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在贸易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和集群经济的21世纪,发展养鹅业,必须切实提高养鹅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集群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操胜券。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增强有实力的鹅肉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实行“公司+基地+养鹅户”模式的产业化工程,以契约方式把千家万户的养鹅者组织起来,形成集群经济实体,养鹅业才能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鹅肉产品消费市场开拓乏力

我国虽是世界鹅肉生产和消费大国,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时缺乏鹅肉产品消费市场的开拓者,呈现明显的区域消费特征。目前,也只有淮河流域以南和京广路以东的较大范围是鹅肉消费较多的区域,其中江苏、上海更多一些,南京市由年消费鹅500多万只升至1500多万只,扬州市更是后起之秀。笔者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2007年多次到扬州,深知那是一座典型的优秀食文化城市,80年代吃鹅肉的并不多,90年代日渐增多,2000年以来快速增长。目前,年消费鹅1500万只左右。周围的高邮、仪征、邗江、泰兴等城镇都是鹅肉消费日益兴旺的地方,江苏更是名副其实的养鹅大省和鹅肉产品消费大省,其盛势正在带动周围地区养鹅业的发展。广东和香港都是鹅肉消费量很大的地区,广东年消费鹅约达1亿只;浙江的大部,安徽的长江沿岸地区,江西、湖南、湖北的部分地区,广西、云南、海南、贵州只有大中城市有一定量的鹅肉消费,四川虽是养鹅大省,只是热衷于鹅肠等内脏的消费,重庆的消费量亦有限。其他地区特别是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区的养鹅业迅速发展,但鹅肉消费量极少,乃至空白。这些年,鹅肉消费区域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但发展缓慢,例如郑州市2003年消费鹅20多万只左右,2008年约达100万只,但升势不稳。粗略估计,目前我国养鹅区域已广布28个省、市、区的约12亿多人口的地区,而消费鹅肉的人口约为5亿左右。总之,南方终端消费市场发展缓慢,广阔且潜力巨大的北方消费市场的开拓极度乏力,已经成为严重制约鹅业发展的瓶颈。这种情况,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消费市场空间大,一个是产销布局失衡,亟待进行产销协调布局的调整。“北养南销”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临时状态,但不能成为“常态”,更不能成为“恒态”,“恒态”就会增加生产经营成本,是一种“病态”,必将制约产业的持续发展。

面对此情人们会发问,为什么养鹅业会迅猛发展,饲养区域会快速扩大,而鹅肉消费量却增长缓慢,消费区域扩展得更慢?是消费水平限制吗?显然不是,其关键因素是消费观念的制约。为什么从来不养鹅的地方,近些年快速而持续地把养鹅业发展起来了?主要是因为近些年关于发展养鹅好处多的知识宣传力度加大了,启迪了产业发展思维,于是,这些地方就想方设法发展养鹅业,在尝到甜头之后,就继续发展。相比之下,吃鹅肉产品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却宣传得极少,人们对消费鹅肉产品的好处不了解,思想上不重视它。鉴于此情,今后亟须从两个方面解决制约鹅肉消费市场的发展问题,一是大力、广泛、持久地宣传吃鹅肉对人体保健和社会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解放了思想,改变了消费观念,就会启发人们对鹅肉消费的感情需求;二是鼓励和支持具有实力又有能力的企业,因地制宜研发具有特色的鹅肉产品,诱导人们消费鹅肉产品。消费决定生产,鹅肉消费量的增长和消费区域不断扩大,必将推动现代化鹅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缺少政府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专家从国情和人类社会日益需要健康食品的战略高度分析认为,养鹅业是中国21世纪独具竞争优势的朝阳产业,应该大力发展现代养鹅业,20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20多年来,广大农民自力更生,把全国养鹅数量由不到1亿只发展到近9亿只的规模,成为世界上真正的养鹅大国。但由于缺乏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养鹅业仍停留在传统的数量发展型阶段,无实力向科技密集的效益型阶段跨越,所以,有量无质的养鹅业呼声不大,效应不强,制约了朝阳产业的优势发展。

鹅业发展不缺市场,也不乏坚持发展的能人,而是缺少政策支持有实力做大做强的龙头企业,组织实施鹅业产业化工程带动现代化鹅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鹅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实力弱,组织带动功能差,形不成气候,导致鹅业发展难度大,效益低而不稳。

走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养鹅业之路

根据鹅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理特点和中国国情分析认为,养鹅业是我国富农强农,进而富民强国的多快好省的优选产业,应该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统一认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发展养鹅的大方向对了,还必须找准鹅业发展的正确路线,在正确路线的引导下,才能把现代养鹅业发展好。发展好现代养鹅业,首先要了解现代养鹅业的概念,现代养鹅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生产的装备、现代生产管理手段和现代生产经营理念为支撑,由高素质的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为经营主体,以合作制为基础的高度组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集约型的,从产前、产中、产后密切关联的,从养鹅场地到餐桌的一体化产业。根据这个概念,必须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养鹅业,不能走发达国家的道路。发达国家农牧资源丰富,资金充裕,文化科技水平高,人口少特别是农业人口少,劳动力紧缺,工资高,他们发展现代畜禽养殖业都是投入巨资,占用大片土地建设大型场舍,走大规模、高度集约化、机械化、智力密集型的现代化道路。我国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增地减趋势明显,特别是农村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农牧业资源贫乏,文化科技水平低,资金不足,但农副产品丰富而又未被合理利用(即绿色营养体合理利用的潜力巨大)。所以,应该走区域大规模与小群体结合的生态型现代养鹅业的道路。

具体的做法:以有实力(含资金、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领军者)的鹅肉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实行“公司+基地+养鹅户”模式,以契约形式实行统一良种繁育供应良种鹅,统一种草供应饲料,统一科技培训及服务,统一规范化饲养与管理,统一产品收购及加工销售,分户经营的“六统一分”的方式,开展产销一条龙、牧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把养鹅场地与餐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牢不可破的产业链条,既解决了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又解决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脱离而形成的风险问题,这就是鹅业产业化富民工程,也就是通过产业化工程把传统养殖型的养鹅业转变为应用型的现代化鹅产业。这种现代化鹅产业的产值能比传统式养鹅业产值增长若干倍,必将对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特别是革命老区的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