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金桥乳业"三聚氰胺"事件中,有一个环节耐人深思,就是泾阳县质检局被该企业采用低级的调包手法轻而易举地忽悠了。大家不禁要闻:质检部门职责何在?
金桥乳业公司经理刘平把2008年9月、10月两次被质检为三聚氰胺严重超标并封存于库房中的问题奶粉,于2008年11月17日,请求当期阳县质检局复检时,"刘平调换被封存奶粉位置,将自认为合格的产品放置在易抽检部位。2008年11月17日,泾阳县质监局抽样后将样品送西安市质检所检验,11月18日检验结论为合格产品。刘平将上述检验结论告知了该县质监局,该局答复予以解封销售。"(《华商报》2009年12月11日)于是,刘平于今年9月初,将已经结块、变色的问题奶粉,再添加少部分新生产的奶粉,买给了南宁越前食品公司,遂被该公司发现10吨乳品中,5吨含有三聚氰胺而退回。
这里,问题奶粉同质检部门玩了个比"狸猫换太子"不知要简单多少倍的过家家式的游戏:我们常把它命名为"调包""改头换面""以次充好"……针对这种现象,人们疑窦丛生:
首先,两次被质检为"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5.25吨问题奶粉为什么没有销毁?我们知道,那时,"三聚氰胺"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查出的"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奶粉,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必须立即销毁,那么,金桥乳业为什么私自保存这5吨多的毒奶粉,这个胆子是谁给的?就是说是谁让他们顶风作案,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
其次,质检部门知不知道这5吨多问题奶粉没有销毁?去年那个时期,"三聚氰胺"问题是举国上下焦点中之焦点,更是质检部门的头等大事。各质检单位一天几趟往奶粉生产企业、奶粉经销点和原奶收购点跑,并向奶粉生产企业派驻了工作人员,无数双眼睛盯着一个"奶",然而,金桥乳业却把5吨多问题奶粉存了下来!非但没有销毁而且还于一年后重新"启用"了它们!那么,5吨多即一大卡车的问题奶粉为什么逃过了质检部门无数双眼睛?
第三,明知这5吨多奶粉是"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问题奶粉,并且置放了一年多了,根本就没有复检的可能,那为什么刘平提出要对这些早已判了死刑的毒奶粉让它们复活时,我们的质检部门还准许对其进行复检?难道是这些奶粉放了一年多后其中的"三聚氰胺"自然消耗了?或是生产厂家用什么高科技从奶粉中把"三聚氰胺"抽走了?但在目前,笔者还没有听到有这样的神奇办法。
问题是,这样没有技术含量的小儿科把戏,我们的质检部门怎么会轻而易举地被企业忽悠了?
说被轻而易举被忽悠,是因为刘平做法实在太简单了,太小儿科了,太没有技术含量了。拿农村小孩过家家的说法,刘平给质检人员上了个"眼光雾",就是甲小孩用双手把乙小孩眼睛捂住,而让丙小孩"藏猫猫猴"。等丙小孩藏好后甲小孩才把乙小孩的眼睛放开让其就在他们屁股前后左右寻找丙小孩一样这么简单。问题奶粉就在库里放着,也就在质检人员的眼破底下放着,但人家刘平只不过把合格奶粉同问题奶粉换的了一个位置,就把我们的质检人员换晕了,就找不着北了,就上上了人家的套,难道这还不是轻而易举吗?
并且,这种简单的忽悠,从去年检查出有问题没有销毁,到企业私自存放,再到要求重新质检,再到调包复检,一直到起死回生,这样明摆着的事实,我们的质检人员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被忽悠?
原因我们可能会找一大堆,什么职业操守问题,什么工作责任心问题,什么工作不细心问题等等,是的,这些都是原因,都很对,但为什么会发生?要我说,很简单,就是那些质检人员的孩子或者他们亲戚的孩子没有因为吃那些三聚氰胺超标奶粉而死亡或致残,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他们不但不会被忽悠,而且会连一两奶粉也不会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