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水禽业:滚滚财源“呱呱”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2-02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51

水禽业是一个颇具特色的产业,不仅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我市家禽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工业污染较轻,生活垃圾少、四季分明、空气清新、两湖和河流水质优良、土壤中有害物质残留少。作为全市农业经济新兴的朝阳产业,水禽产业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全市常年家禽饲养量达到1.46亿羽,出栏1.15亿羽,其中水禽饲养量6662万羽,出栏5630万羽。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前传统养殖、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规模养殖后,全市水禽业生产在近年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生态发展空间。

战略调整———水禽发展的倍增力

水禽业是前景广阔的富民产业。据市农业局局长徐守春介绍,1996年建市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积极推进畜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市水禽业得到较快发展。

水禽饲养总量不断增加。截至2009年9月底,全市家禽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13467万羽和9819万羽,其中水禽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5835万羽和4447万羽,同比分别增长2.12%和1.3%。

区域特色开始显现。2005年开始,全市实施了畜牧业“3620”工程,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成绩。新沂河、淮沭河、汴河三大生态水禽养殖带已初步形成,三带水禽养殖量占全市总量60%以上。新沂河、淮沭河以肉鹅为主,其中沭阳县汤涧镇于2005年在新沂河建成了50万只肉鹅养殖带。泗洪县在汴河建成了200万只肉鸭养殖带。

生态化水平逐步提升。全市上下以建设“生态宿迁”为目标,生态水禽养殖进程不断加快。近几年来,“百路”鸭、“华老鸭”、“正业”鸭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正业”牌鸭熟制品通过了无公害食品认证,汤涧大白鹅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百路”、“华老鸭”牌白条鸭连续几年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正业”牌鸭熟制品连续被评为市名牌产品。

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几年,规模水禽养殖发展较快,全市万只以上种鸭场达3个,千只以上种鹅场达16个,商品鸭、商品鹅规模养殖场(户)分别达494个和47个。规模养殖水禽比重较200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同时,全市涌现出一批水禽龙头企业,江苏省百路养殖实业公司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饲养加工肉鸭达150万只。

江苏华老鸭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公司+示范养殖区+农户”的生产模式,年加工肉鸭200万只,带动125户农户养殖肉鸭。沭阳县汤涧镇于2004年成立养鹅协会,采取“协会+农户”生产模式,协会带动350户农户饲养肉鹅,年户均养鹅增收1.4万元。

四项工程———生态水禽的牵引力

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水禽业的发展,但是要把水禽业打造成持续致富农民和振兴地方经济的产业,势必要把规模养殖与水资源保护、新产品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富民产业。

市畜牧兽医站站长芮国兴介绍,全市生态水禽业的发展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布局、优化品种、优化品质、质量安全为抓手,严格控制饲料质量,规范兽药及添加剂的管理,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实行规模化、标准化饲养;积极依托林地、水面资源,大力发展林地种草养鹅、林地和水面饲养水禽;延伸水禽产业链,大力发展水禽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化水平。

针对这个目标,全市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着力实施水禽产业“四项工程”。这四项工程,犹如耀眼的“星火”,燃旺了水禽业。

水禽种质基地建设工程。至2010年,沭阳新沂河堤建成种鹅养殖带,汤涧、李恒、七雄各兴建1个万羽种鹅场、10个以上千羽种鹅场,宿豫、宿城各兴建一个万羽种鹅场,全市种鹅饲养量达到30万羽以上。泗洪百路、华老鸭肉种鸭基地改造扩建,种鸭饲养量达到6万羽以上,在泗洪汴河的石集、城头、陈圩各兴建1个万羽种鸭场、10个以上千羽种鸭场,泗阳鼎原鸭业改造扩建,种鸭饲养量达到2万羽以上,全市种鸭饲养量达到15万羽以上。

水面滩涂养殖工程。充分利用我市的水面资源,大力推广牧渔结合技术。利用禽粪肥水喂鱼,一般每亩水面饲养水禽30羽可减少鱼饵投喂量40%以上,每亩鱼产量可增产75公斤左右,实现渔牧良性生态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率双赢。至2010年,全市适宜养殖水禽的水面滩涂利用率要达到30%,年饲养水禽量达到1000万羽。林地种草饲养水禽工程。重点发展林地种植黑麦草为主,至2010年,林地种草面积达10万亩,按每亩牧草可饲养150羽鹅计算,可饲养肉鹅1500万羽,重点区域为沭阳新沂河堤种鹅养殖带以南。同时,利用林地土地资源,在泗洪发展林间规模养鸭1000万羽。

稻田养鸭工程。稻鸭共作,利用鸭子具有除草、除虫、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及鸭粪肥田的作用,是一种较好的生态型种养模式,有效降低了水稻、鸭的种养成本。至2010年,在泗洪城头、石集推广稻田养鸭5万亩,一般每亩稻田养鸭20羽,可饲养蛋肉兼用型鸭100万羽。

到“十一五”末,全市水禽年出栏量要达到1亿羽,其中鸭、鹅出栏量分别达到6000万羽和4000万羽,年加工和销售水禽产品达5000万羽,力争水禽产值超过30亿元,占畜牧业产值比重超过50%,使我市由水禽资源大市发展成为水禽产业强市。

规模养殖蓬勃发展,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兴起,生态型种养模式的实施,生态水禽将会成为我市农业经济的一大亮点。

技术保障———农民增收的带动力

品牌是产品走向市场的“名片”,更是引导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要让我市的特色水禽品牌产生吸引资金的“磁石效应”,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品牌的含金量,依靠科技保障生态水禽业的健康发展,增强水禽业市场竞争能力,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在这些方面作了不懈并卓有成效的努力。

聘请科研院校作为技术依托单位。聘请江苏省家禽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他们很多知名的水禽育种、养殖、加工专家学者,成为我市生态水禽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同时,通过与水禽养殖大市扬州市开展横向技术合作,为我市水禽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持。

建立完善全市水禽产业技术服务网络。全市兽医体制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新型畜牧兽医工作体系正在全面形成。一支服务于生态水禽产业的技术队伍,不断地将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送到了养殖场(户)手中。同时,通过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保障了生态水禽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

切实加强水禽产业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科研院校技术力量和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各级农技部门经常性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不断提高了广大水禽养殖场(户)的技术水平。

通过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稻鸭共作)、牧鱼结合、林牧结合等生态水禽生产模式和技术,带动了10多万名农民从事养殖业,带动了近万名农民从事加工、流通业,也带动了兽药、饲料、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不仅如此,通过稻鸭共作,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通过渔牧结合,达到良性生态循环;通过沼气池建设,减少了粪便污染,改善了环境卫生。同时,由于生态环境好,水禽的品质将极大改善,提高了宿迁水禽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宿迁水禽缘“水”而盛,在全市农业部门的努力下,宿迁正以坚定而快速的步伐,迈向水禽产业强市的目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