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猪业论坛暨2009中国猪业发展大会论文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初级产品生产和消费国,虽然生猪初级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 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生产经营秩序显著好转,但产品质量问题仍然存在。本文对生猪初级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如何进行监管提出一些建议,与大家共勉。
1 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猪初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残留及物理危害,还包括如营养、食品质量及安全教育等。生猪初级产品来源于生猪,受各种污染途径是多方面的。目前影响我国生猪初级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非食用添加剂、环境因素造成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及动物疫病的危害等。
1.1 兽药残留超标
FAOWHO联合组织的兽药残留立法委员会把兽药残留定义为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药物残留不仅可以直接对猪体产生急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还可以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直接影响食品安全。近年来通过一些专项整治活动,兽药的残留越来越低,国家农业部2007年上半年的监测结果表明畜产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9.0%。
1.2 非法添加非食用添加剂
非法添加非食用添加剂比较常见的是在饲料中添加一些非食用物质如瘦肉精等,一些养殖场或专业户,法制观念淡漠,仅从短期经济利益考虑,为添加非法添加剂产品提供了市场。我国自2001年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开始对猪肉中的瘦肉精污染进行定点监测,近年各大中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抽检不合格率下降。据国家农业部2007年第四次例行监测结果显示,生猪产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8.4%。但目前发现在畜牧业养殖过程中非法使用瘦肉精的替代物——莱克多巴胺,该药物与瘦肉精同属一类物质,对人体危害性同样很大。
1.3 滥用添加剂重金属有害物质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
据统计,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大约有400多种,主要是铅、汞、镉、砷、铜等。这些物质,通过生猪的富集作用使人中毒,主要表现为超剂量和滥用微量元素添加剂。
1.4 动物疫病是影响畜产品安全的重大隐患
目前,制约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一些动物疫病依然存在,不仅影响生猪生产还影响生猪产品的质量。此外,对生猪造成极大危害,导致体质下降、疫病增加,随着大市场的形成,生猪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增多且频繁,很难控制生猪疫病。
1.5 生猪初级产品掺杂使假仍然存在
目前,在生猪初级产品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问题时有发生,已对国内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2 生猪初级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利益驱使导致质量安全隐患
生产经营者都希望获得最大的经营效益, 在生猪初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 利益动机驱使表现得十分明显。以瘦肉精为例,添加8元的瘦肉精可以取得22元的净利润。面对多种生猪初级产品的内在质量问题,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真伪,这为经营者获取非法利润创造了条件。
2.2 生猪初级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是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不完善,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二是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落后;三是质量标准法律效力不够。我国近年来加大了技术性法规的制定,如无公害生猪产品标准的出台等,但是其立法层次较低,大多数属于推荐性标准,影响力有限。一些涉及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对生产保护较多,惩罚以罚款、没收非法所得为主,严重时也仅是取消营业执照,只对极个别社会危害极大的案犯实施刑罚;四是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较差。我国在生猪初级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多数属于部门性法规,同类案例有不同处罚结果。
2.3 生猪初级产品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
一是管理组织体系不协调。目前,生猪初级产品质量管理部门涉及畜牧兽医部门、卫生部门、商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等 ,但是参与管理畜产品的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能重叠。 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部门利益的最大化, 由此形成对本部门有利的事情,如发证、检查等工作,各部门都根据相应的规定参与管理,而产品质量问题需要帮助和解决时,各部门又相互推诿,导致几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的局面出现 。二是管理机构力量薄弱。管理监督机构设备设施缺乏、经费不够、人员素质较低等也是生猪初级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2.4 生产和质量监管技术落后
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 、监测手段不强,是导致质量安全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是生猪初级产品生产加工各环节技术落后既制约了生猪产品产量,也影响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第一,饲料和兽药生产技术落后,严重不适应生猪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第二,生猪品种不良、 抗病能力差,加重了生猪产品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第三,饲养方式落后加剧了生猪产品质量问题的危害;第四,加工工艺落后 增加了生猪初级产品被污染的可能性。二是质量检测手段落后。质量检测由企业内部检测和行业主管机构监测两部分组成。就企业检测而言,一般不能对兽药的残留进行检测,生产的产品质量很难达到严格的质量标准。生猪产品质量行业主管机构监督检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较长时期内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投入,在设备、人员和方法上都相对落后。检测机构越向下延伸,其检测手段越落后。
2.5 生猪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下
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对产品质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首先,小规模的家庭式饲养不利于加强防疫,增加了防疫管理的难度;其次,小规模饲养阻碍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规模饲养的收益少、先进技术的成本高,养殖户不愿意采用;第三,养殖水平低及食品安全意识匮乏,一些养猪场(户)不按休药期的要求,在生猪出栏前还继续使用兽药,造成兽药残留,从而影响生猪产品的安全;此外,分散饲养也加大了控制兽药残留和检测监督的难度。因此,生猪产业化水平低是造成生猪初级产品质量不高的又一因素。
3 加强生猪初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3.1 依法依标监管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要按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法、条例、部门规章紧密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从田间、养殖场到餐桌的各环节紧密相扣标准体系。 二是要加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让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能树立守法护法、遵标护标意识,自觉成为贯彻落实者。 三是要加大执法力度。各相关部门要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紧密配合,共同做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强化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能力、加强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行政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共同维护法律和国家强制标准的尊严。四是要严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落实属地化管理职责,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属地化管理和分级负责原则,明确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责任到人。
3.2生产环节监管
要从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入手,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入手,积极推进生猪生产方式转变;从加大标准推广应用力度入手,积极建立生猪养殖标准化体系,提倡健康养殖、清洁养殖、生态养殖;从加强教育培训入手,积极指导企业和农户合法用药、合理用药,提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和科学生产水平;从完善制度入手,积极推行养殖企业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制度,产地产品检测及准出制度,把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关。加大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推进力度,推动企业和农户承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全。主要是要从“七个方面”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即:一是要加大对养殖环境的监管力度,不符合养殖要求的产地坚决不能养猪;二是要严格动物防疫条件监管和审核;三是加强种猪的监管,要培育和引进优良、健康的猪种,逐步推行无特定病原种猪(SPF)繁育体系;四是加强兽药的监管,以禁用兽药和减少药残为重点,开展整顿和规范兽药及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秩序,坚决打击生产销售使用非法兽药产品行为,建立严格的休药制度,尽量降低药残;五是要加强饲料的监管,以打击生产经营使用瘦肉精、蛋白精等违禁化学物质为重点,开展饲料专项检查;六要加强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监管,指导养殖户按农业部的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可追溯生猪标识和养殖档案、完善记录档案、规范生产行为、依法生产经营;七要加强产地检疫监管,严格程序化操作、规范化检疫,做到有报必检、有检必严,确保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对符合要求的才能出证,允许其出场交易。
3.3 初加工环节监管
一是要加强对生猪定点屠宰场的监督,坚决打击注水肉和私屠滥宰;二是要加强屠宰加工厂基础设施的改造,从工艺上减少污染,建立肉品屠宰加企业并与大型超级市场联合,实现无污染肉品直接销售给居民;三是要严格屠宰检疫,对屠宰加工厂实行官方兽医派驻,严格查验并记载进厂动物的检疫证明、标识和来源,生猪屠宰期时实行同步检疫,屠宰检疫率达到100%,对检出的病害生猪或产品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四是要严格检验制度,要监督和指导屠宰加工厂对其生产的产品开展自检,对检验不合格的坚决不能出厂销售;五是要建立活猪进厂和产品出厂登记制度。
3.4 初级产品流通环节监管
一是加强对运输生猪及其产品车辆的监督检查,严格运输条件,防止二次污染,坚决禁止病死猪及其产品上市,严格查处没有标识和检疫证明的生猪及其产品的调运行为;二是加大对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要在消费集中的区域逐步建立一批猪肉品质监测站,采用PCR仪、酶标仪、液相色谱分析仪等先进设备,加强对肉品中的残留抗生素、违禁药品、促生长激素和病原物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检,并及时将监测结果向公布;三是要建立产品购销台帐,如实记录来源及销售去向;四是要建立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不合格产品追溯源头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